名山區檢察院牢固樹立“數字賦能監督,監督促進治理”理念,堅持把數字檢察作為推進基層檢察工作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建立“藍金睛”辦案指揮中心,為法律監督工作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引擎”。
一是建立覆蓋全區視頻監控信息管理平臺。依托“天網工程”、“雪亮工程”等覆蓋全區的實時視頻監控點位,打造全覆蓋“線索眼”,改變以往檢察機關上山、巡河到處找線索的工作方式。在大數據的支撐下,實時收集涉未成年人保護、公益訴訟、社會治理等案件線索50余條。打通數據孤島,依托官方微信、“茶源名山”app、“檢·茶法韻”群眾意見反饋模塊,篩選出未成年人違法參與公共交通等隱蔽性強的案件線索17條,破解法律監督案源線索匱乏難題。
二是建立非羈押人員智能管控系統。在公安機關、司法機關、電信運營商共享業務數據的支持下,將非羈押人員的實時位置信息和身份識別信息納入系統監管,實現非羈押人員實時定位、外出提醒、違規預警、手機app打卡等多重功能,確保31名取保候審犯罪嫌疑人有效納入監管的同時,盡可能回歸正常生活,從而實現少捕慎訴慎押。
三是建立重點社區矯正對象遠程監督系統。將全區135名社區矯正對象納入系統管理,借助微信平臺對社區矯正對象進行巡回監管,發現社區矯正管理工作中可能發生的脫管、漏管、教育矯治不當等問題線索35條,制發糾正違法通知書25份,有效破解刑事執行所面臨的情報渠道不暢、監督手段滯后等難題。辦理的對司法行政機關監管活動不當監督案獲評全國檢察機關刑事執行精品檢察建議案例、簡化社區矯正對象曾某某經營性請假外出監督案入選省檢察院刑事執行典型案例。
四是建立數字賦能社會治理法律監督模式。依托數字賦能開展數據分析,探索“個案辦理-類案監督-系統治理”的數字檢察模式,形成精準預警,暢通與黨委政府職能部門資源共享和信息反饋,實現共建共治。推動法律監督由個案向類案、由被動向主動、由辦理向治理的轉變。對6000余條原始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發現城市管理、行業監管、綠色發展等方面存在的社會治理層面問題,收集相關預警信息28條并為相關單位提供精準預防方案。辦理的督促依法履行職責案獲評全國檢察機關2022年百件優秀行政檢察類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