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引領鄉村“融”合發展,繪就“豐衣足食”的安居樂業圖
雅安市漢源縣九襄鎮位于四川省西南大渡河流域,這里光熱充足、土地肥沃、農業發達,盛產甜櫻桃、花椒、黃果柑等特色農產品,系漢源縣經濟、文化中心。
坐落于此的九襄法庭充分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以“法育黎州”司法服務品牌為核心,聚焦基層訴源治理、鄉村產業振興、鄉風文明建設,依法妥善處理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的各類矛盾糾紛,切實深化能動司法,為轄區高質量發展蓄力賦能。
“法官,地里的甜櫻桃可都正當采摘啊!再不摘可就壞了!”2023年5月,一名案件當事人來到漢源九襄法庭,向法庭反映案件情況。
“老人家,您別著急,是什么情況您慢慢說。”法庭干警熱情接待了來訪群眾。
原來,張大爺是九襄鎮當地的村民, 2012年11月18日,被告周某作為甲方與張大爺簽訂了《農村土地流轉合同》,合同約定周某將從集體承包的土地0.8畝流轉給張大爺用于農業產業化生產,流轉承包期限20年,即從2012年11月18日至2032年11月18日止。
2022年11月,張大爺因住院不能親自前往被告處履行2023年承包費,便委托倪某代付承包費,被告拒絕收取,并以“原告違約,喪失經營能力使合同無法履行。”為由,要求解除合同。為此,雙方釀成糾紛,經基層調解未果訴至法院反映其情況。
此時,正值案涉土地中經濟作物甜櫻桃采摘季節,現雙方對案涉土地上的經濟作物甜櫻桃權屬產生爭議,均不允許對方對甜櫻桃進行管理,長此以往將會造成大量經濟損失。承辦法官了解到案件情況,第一時間到實地察看,地里的櫻桃基本成熟,案件每耽擱一天都將會影響到農戶的收入。
“櫻桃好吃,樹木難栽,要想獲得豐收,這個時間一定要為櫻桃產業保駕護航。”時間不容等待,承辦法官立即上門,從《民法典》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關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相關規定出發,耐心和雙方當事人進行溝通。然而周某并不同意,也不配合協調。
隨后,承辦法官邀請了解案情的村組干部和鄉鎮政府干部共同座談,溝通協商化解矛盾糾紛的最佳方式,經過多方調解,最后雙方約定,由張大爺暫時管理養護櫻桃地,避免擴大損失。
為徹底化解矛盾糾紛,承辦法官多次上門對雙方當事人釋法明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雙方當事人最終調解達成協議,張大爺給付相應的租金后繼續耕種,案件得以圓滿解決。
“今年甜櫻桃大豐收,有我們的苦勞還有法官的功勞,感謝法官的幫助!感謝法庭!”張大爺收到調解協議書時,激動地握住法官的手說道。
法治是最好的產業發展環境,九襄法庭高效解決涉農糾紛,幫助農戶挽回損失,切實做到群眾需求在哪里,法庭司法服務就送哪里。
“法官,真心感謝你們,幫了我和娃娃......”
案例二:推進鄉村“和”美建設,繪就“有需必答”的風調雨順圖
鄧某與黃某經人介紹認識后,于2012年1月登記結婚,并生育一子小黃。后因家庭瑣事產生矛盾,黃某多次對鄧某實施家庭暴力,造成申請人鄧某身體多處受傷。鄧某遂向九襄法庭起訴離婚并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
九襄法庭在審查案件后,依法作出裁定,禁止被申請人黃某對申請人鄧某實施毆打、威脅、騷擾行為。
同時,具備國家心理咨詢師資格證的法官在了解案件后,專門對小黃進行了心理疏導,通過引導式發問和做游戲等形式充分了解小黃心理狀況,關心其學習和生活環境,并給予小黃母親鄧某關于未成年人教育方面的建議,確保小黃身心健康成長。
近年來,九襄法庭始終把家事糾紛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重點工程,積極探索建立心理咨詢機制,并將心理疏導、心理矯正等引入案件調解工作中,逐步形成“心理疏導+法治關懷”為一體的家事審判經驗,傾心守護萬家燈火。
人民法庭處在聯系、服務人民群眾的第一線,在解決社會矛盾、化解群眾糾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九襄法庭將始終堅持和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以家事“微”治理促進社會“大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