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新村東側,占地6000平方米的水果分揀包裝廠機器轟鳴,締鑫農業的工人們正將金黃的柑橘分揀裝箱。這個由村集體牽頭建設的項目,不僅盤活了閑置土地資源,更創造了“家門口就業”的民生奇跡--上百名村民實現穩定就業,其中困難群眾24人,脫貧人口10人,人均月增收3200元,古新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從0元增長到30萬元,產業振興的活水正潤澤著這片土地。
網格員穿針引線,搭建黨群連心橋
作為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古新村網格員李紅霞化身產業發展的"服務專員",創新建立"柑橘幫幫團",幫助36戶果農銷售滯銷柑橘40余噸。在分揀廠建設期間,網格員累計調解土地糾紛15起,用"鐵腳板"丈量出服務溫度。還建立"就業需求臺賬",精準匹配崗位,讓20余位上了年紀不會騎車的農村婦女實現“隨時上崗、按勞分配”的靈活就業。
發展成果惠民生,美麗鄉村展新篇
集體經濟壯大的“溢出效應”正在重塑社區面貌。新建400平方米黨群服務中心即將在2025年的6月建設完成,“一站式”的服務陣地既提高了為群眾辦事的效率,又會給村民帶來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也正是如此,古新村在2025年將創建“五美鄉村”,古新村的發展會涵蓋生態環境治理(四小庭院、廁所的改造)、產業發展(經濟多元化)、基礎設施的完善(3組溝渠硬化以及8組50畝農田實現高標準灌溉農田項目改造),更令人欣喜的是,800多萬的以工代賑項目也即將啟動,古新村接下來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創新治理新模式,共治共享向未來
古新村探索出"集體經濟+網格治理"的融合發展路徑。建立"產業網格"責任區,網格員兼任廠區安全員、質量監督員;推行"積分制管理",村民參與環境整治可兌換生活用品;成立由網格員、鄉賢、企業代表組成的產業發展理事會,讓民主協商貫穿決策全程。這種"產業造血+治理活血"的模式,使社區凝聚力顯著增強,村民對村"兩委"滿意度達98.6%。
如今的古新村,廠區里的歡聲笑語與廣場上的歌舞升平交響共鳴,集體經濟的引擎正驅動著鄉村振興的列車加速前行。在這里,網格員是發展的細胞,每位村民都是共富的主角,共同書寫著"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動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