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溫度驟降,今天碰到在龍華法庭工作的同事,他們說龍華那邊冷急了。腦海中我忽然出現了一個小孩在冬天穿著一雙漏出腳趾的鞋的畫面,那是我剛駐村的時候見到的一幕。
那是貧困戶家的小孩,他父親曾是村里干活一把好手,當初村上最先修建磚瓦房的就是他們家。但一場意外電桿打到他父親后腦,留下嚴重后遺癥,整個人渾渾噩噩,間歇性發呆,干不了重活。母親精神也有問題,生活仿佛沒有方向。小孩有個哥哥,和他一樣,都在讀書。
次周,我就從家里搜了一些舊衣物給送了過去,我知道,這不能根本上解決他家難題。他們家從本質上說是勞動力缺乏致貧。
大人勞動力不足,對未來也沒有規劃,兩個小孩在讀書。因為自身和家庭原因,外出務工幾乎不現實。在家自主的進行產業生產又缺乏主動性,每天做什么都需要人來引導。對于生活住房的改造,更是一塌糊涂,不知道怎么買材料,找工人,計算估價。
怎么脫貧,尤其是高質量脫貧,成了懸在駐村工作組頭上的一把利刃。
針對他們的問題,村鎮干部討論了許久,給予這家子的脫貧方式定了論調:爭取低保,安排務工,村上出人出力全程參與危房改造。
駐村工作組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一邊向上報告爭取低保,一邊找人議價做危房改造工程。找材料商詢價,找承包人干工程、甚至是自己墊付一些工程款,每天跑去看房屋改造進度......
日子一天天過去,離脫貧攻堅驗收日也越來越近,低保爭取下來了,兩個大人也被安排了相應的公益性崗位,也在村上的干部介紹下在周邊做一些輕松的零工,收入達標。房屋也煥然一新,家具家電也得到了補充,其余各項指標也陸續達標。
脫貧驗收完畢的那天,全體駐村工作組成員和村干部都齊齊松了口氣,但我們知道,這只是個開始,還需要鞏固,防止返貧,脫貧攻堅在路上,任重而道遠。
一晃,從駐村回來都11個月了,但當初的生活,依然歷歷在目。回憶至此,我拿出了手機,給村上了干部打了個電話,問了下該戶的近況,得到了安好的答案。掛了電話,我輕輕的松口氣,真好!(姜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