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來,馬邊精準滴灌,筑就產業脫貧路,經過建設“六核多元”體系,創新“三個依托”機制,產業扶貧讓馬邊貧困群眾有了增收好渠道,吃下了利益聯結“定心丸”,逐步過上了“村美人富”好日子。
夯基固本 找準產業脫貧切入點
“現在交通條件好了,村產業環線于2017年7月底貫通,村上發展很快,截至2019年底,全村有建卡貧困戶70戶274人,已經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為0%。依托產業環線路帶動,我們村現有茶葉2000余畝、核桃540畝、皮球桃423畝、脆紅李230畝。村內有龍頭企業1家、專業合作社4家、家庭農場2家。農業產業在群眾增收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全村群眾長久穩步脫貧的信心越來越足。”近日,勞動鎮福來村村主任周恒志說。
福來村的變化是夯實產業基礎結果,也是近年來全縣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五年來,馬邊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堅持把產業精準扶貧作為幫助貧困群眾建立“造血”機能、穩定增收長效機制的關鍵措施,打好“生態”“有機”這兩張牌,整合資金投入,鎖定夯基固本、創新發展機制、做實金融扶貧、提升造血功能,下足“繡花”功夫,多渠道、全方位為產業扶貧筑好基底,為實現馬邊 “減貧摘帽、全面小康”奠定堅實基礎。
2016年,設立彝區貧困農戶發展項目試點基金、風險防控基金、產業扶持勤勞致富周轉金“三大發展基金”5871萬元,探索“參股經營”“注資參股”“合作聯辦”“借養還養”“自建托管”五大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建成綠色有機原料基地15.8萬畝,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資本、農民變股民,鄉鄉都有產業園、村村都有合作社、戶戶都有致富路,農民人均增收4365元;每年按不低于500萬元標準,設立貧困戶產業發展貸款貼息、產業扶貧“大戶獎補”、創業技能培訓等專項資金;完成4000余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評級授信工作,向貧困戶發放小額信貸3000萬元;在全縣95個貧困村設立村集體經濟賬號,將每村20萬元產業扶持基金用于貧困戶住房建設、產業發展等無息貸款。
2017年,設立“勤勞致富周轉金”1900萬元,促進“借養還養”循環發展,試點推廣“聯建統管、委托管理”模式,為1495戶貧困戶發放小額信貸7301萬元,入資按股分紅建設產業園;建立產業扶持基金、小額信貸分險基金等8173萬元,推廣“返包倒租”“自建代養”等“六大發展模式”,做實“6+X”名優特產業扶貧項目;推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新發展茶葉、竹筍、青梅等特色農業基地3萬畝。
2018年,硬化通村通組路179.1公里,創新采取“以獎代補”形式硬化連戶路599.2公里;深化“6+X+6”產業扶貧機制,整合產業扶持資金8322.4萬元,實施種養殖項目187個,實現貧困群眾穩定增收1000元以上;建立農業產業信貸擔保合作業務風險保障金1000萬元,獲得產業貸款額度1億元,發放扶貧小額信貸241戶859.5萬元;創新設立“五小”產業發展基金500萬元,激勵貧困家庭發展短平快增收產業。
2019年,圍繞“四好村”建設,硬化通村通組路2210公里,創新“以獎代補”形式硬化連戶路380公里,實現村村通硬化路;整合產業扶持資金9503.45萬元,通過“資金變資本、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民”等方式,確保每個村均有集體經濟;設立“五小”產業發展基金500萬元、產業扶持激勵資金4080萬元,累積發放小額信貸2831戶1.26億元;深化“6+X”名優特產業,以獎代補激勵群眾發展長短結合增收產業,促進貧困戶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
截至目前,馬邊兌現“五小”產業基金、產業扶持激勵資金、到戶產業獎補資金1.35億元,發放小額信貸1.34億元,深化“6+X”名優特產業扶貧,建成農業產業基地180萬畝、規模畜禽養殖場24個,其中茶葉基地達23萬畝,綜合產值突破18億元。
創新機制奔康路上不“掉隊”
“1只母羊每年產2只羊羔,按照市場價2000元/只計算,一年下來就有4000元收入。貧困戶如果養兩只母羊,一年下來單靠出售羊羔,就有8000元收入。”近日,馬邊青山蓮畜禽養殖專合社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為了保證貧困戶增收,如果貧困戶缺乏啟動資金,無法一次性給付兩頭母羊的購買款,基地采取“借羊還羊”的利益聯結機制,即貧困戶免擔保,從基地直接借出母羊,產出羊羔以后,羊羔歸貧困戶,母羊返還給基地,同時,基地派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技術跟蹤,上門免費提供技術指導。
“對于缺勞動力或缺技術的貧困戶,我們鼓勵他們采取注資參股的方式參與經營。”珍珠橋村村主任介紹。2017年上半年,全鄉400多戶貧困戶(其中珍珠橋村69戶貧困戶),以產業扶持基金(戶均6000元)入股青山蓮畜禽養殖專合社,頭四年按5%保底分紅,第五年起專合社每年再拿出純利潤的20%用于二次分紅。
馬邊青山蓮畜禽養殖有限公司位于馬邊下溪鎮,以種養結合、農牧循環可持續發展模式進行產業化經營,并從事農產品銷售開發。目前,公司擁有生態農業園3800畝,種植飼草2000畝,建有1萬噸秸稈青貯池,建有自繁自養省級標準化示范牛場和羊場各一個,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養殖模式,自繁自養種羊750只、年出欄銷售3000只。牛場養殖種牛200頭、年育肥200頭牛銷售。2019年,公司和合作社銷售額在2000萬元以上。旗下馬邊下溪鎮青山蓮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已帶領下溪鎮7個貧困村400多戶3000多人發展經濟脫貧致富,貧困戶每年分紅人均在3000元以上。合作社獲得“四川省省級示范合作社”稱號。
“希望通過我的獼猴桃種植,帶動更多的人去種植獼猴桃,走上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去迎接更好的鄉村振興戰略。”
馬邊下溪鎮魚倉山獼猴桃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光明是一位返鄉農民工,2007年大學畢業就一直在外務工,在派出所當過輔警,在法院當過駕駛員。
“2017年,我們村的第一書記肖雄找到我,喊我回去創業種植獼猴桃,帶領老百姓脫貧致富。他說,我是黨員,又年輕,又遇上了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好政策。聽了肖書記的話我心動了,回去和家人商量,爸媽堅決不同意,幾次做工作都說不通,喊我就在法院開車,雖然工資不高但是穩定。2018年,我不顧父母的反對,辭去了法院駕駛員的工作,回到老家魚倉山村流轉土地種植獼猴桃。”
“說干就干,從那時候起,我的返鄉創業之路就開始了。2018年,流轉土地300畝開荒改土建基地。為了引進優良的獼猴桃品種,學習先進的獼猴桃種植技術,我先后前往成都市蒲江縣、廣元市蒼溪縣以及眉山市的彭山縣等地考察學習。通過一次次考察了解,最后決定引進‘紅陽’紅心獼猴桃在我的基地種植。我希望獼猴桃能夠成為我們村致富發展的‘金果’,讓獼猴桃種植在魚倉山村形成產業規模。魚倉山村常年以種植蔬菜、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為主,村里既無集體經濟收入,也沒有長效致富產業。我希望通過‘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走市場化發展道路,打破魚倉山產業發展瓶頸,發展長效主導產業,提升農戶、村集體經濟收入,帶領村民們致富增收奔小康。”
合作社發展至今已達600余畝(其中掛果的300畝,新基地300畝,)今年合作社產量20萬斤,產值100萬元。預計每畝純收入5000元左右,帶動本村100余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0余戶),每戶每年純收入10萬元左右。目前,累計聘用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合作社務工200余次,每年每人增加務工收入2萬元左右。
近年來,馬邊創新 “三個依托”加快推進產業扶貧,貧困群眾或以資金入股、或以土地資源入股,或以小額信貸在公司、合作社帶動下共同發展,拓寬增收渠道,進一步擴大脫貧攻堅成果,讓貧困農戶穩定持續增收。
一是依托現有資金。整合集體經濟發展資金、戶均產業發展資金、產業扶持基金等設立彝區貧困農戶發展項目試點“三大發展基金”,為貧困戶發放小額信貸,因村、因戶施策發展產業扶貧項目,實現資金變資本。
二是依托現有資源。結合“一村一品”要求,為貧困村分別制定產業發展實施方案,依托茶葉、青梅、獼猴桃、跑山雞等資源,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等項目,形成“產業+脫貧+發展”模式,實現資源變資產。
三是依托現有企業。推行“參股經營”“合作聯辦”“反包倒租”“注資參股”“借養還養”“自建代養”等產業發展六大模式,給予資金、項目扶持,引導返鄉創業致富能人、本地龍頭企業、合作社參與產業扶貧項目,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