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棚、育菜苗、對接建農產品網絡銷售平臺……入春以來,為趕蔬菜種植季節,王才斌很忙碌。其實,王才斌一直都忙,唯一不同的是,從前他是在忙自家脫貧后如何持續增收,如今則是忙如何帶領鄉親過上更好的生活。
34歲的王才斌家住雨城區草壩鎮香花村,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在脫貧攻堅中,通過多方幫扶,他轉變思想觀念,激發內生動力,奮發圖強,實現彎道超車,不僅成為致富帶頭人,還在今年1月當選為村委會副主任,帶領鄉親發展產業、持續增收。
盲目創業 失敗回鄉
“過去好高騖遠,結果一事無成……”回憶曾經的自己,王才斌說道,多虧黨和政府的脫貧政策以及幫扶干部上門指點迷津。
王才斌早就知道貧則思變的道理,只是過去沒有從實際出發,急于求成,結果事與愿違。
18歲那年,王才斌從技校畢業,懷揣著掙大錢的想法,到深圳一家酒店上班,沒多久,他又“跳槽”到河南省鄭州市某賓館。有了一些積蓄,他想自己當老板。
2009年,王才斌在鄭州同朋友合伙開起串串香店,可開張后才發現,生意并沒有想象中那樣好,加上平時花錢大手大腳,結果錢沒掙到,還把所有積蓄全搭進去。
2012年,王才斌空手返回家鄉,發現許多鄉親都建了新房,而父母因靠種莊稼為生,家境窘迫,房屋破爛。為了不讓鄉親看出自己的落魄,王才斌想建新房。沒錢怎么辦?只能“打腫臉充胖子”,他通過向親戚朋友借錢、向建材老板賒材料等方式,最終背債20多萬元,建起新房,也娶妻生了孩子。
轉變觀念 擺脫困境
20多萬元的債務要還、年邁的父母要贍養、愛人孩子要生活……家庭重擔壓得王才斌喘不過氣。
此時的王才斌,比任何時候都想改變家庭狀況,擔起家庭“頂梁柱”的責任,但他卻不知道該從何下手。
2014年,王才斌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鎮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成員多次上門走訪,并立足實際建議他發展養殖。一開始,王才斌對養豬不感興趣,認為與豬打交道既臟又累,并且自己也沒錢沒技術。
為改變王才斌的想法,幫扶干部介紹養豬產業前景和扶持政策,還請技術人員教他養殖技術,村干部又為他擔保了5萬元借款,讓其走上養豬增收道路。
2015年,王才斌一家如期脫貧。嘗到養豬甜頭后,他擴大規模,建起能存欄生豬400頭的養殖場。2015年到2019年上半年,王才斌養豬獲利30多萬元。期間,懂得感恩回報的他又帶動周邊30多戶村民發展養豬產業,獲得良好效益。
帶領村民 共同致富
正當王才斌對未來滿懷希望時,天有不測風云,2019年7月的一天,存欄豬突發高熱病,損失200多頭生豬和19頭能繁母豬。
面對損失,王才斌很傷心。當地鎮村干部上門安撫、幫助,鼓勵他重拾信心,從頭再來。經過徹底消殺后,當年底,王才斌又買回8頭母豬發展,同時,村委會還為其協調20余畝閑散土地種植蔬菜,走種養結合發展的道路。為進一步提高土地產出率,王才斌嘗試大棚種植番茄、辣椒等蔬菜,一季就獲利數萬元,成為當地致富帶頭人。
去年9月,村里同一家企業簽訂芥菜購銷協議,王才斌將自己育的種苗免費分發給村民種植,當年,全村芥菜收入達到20多萬元。
由于敢想敢拼、做事踏實,今年1月,村級換屆選舉,王才斌當選為香花村村委會副主任。如今,王才斌正帶領更多村民走種養結合、互補發展的道路。
“現在,肩上擔負了更多責任……”王才斌說,目前,正在與有關方面對接建網絡平臺,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銷售蔬菜、水果等農產品,讓市民吃上放心菜、新鮮水果,為助推村民增收盡力。
(彭加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