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市中區依托特色資源稟賦,立足區域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柑橘、雷竹、黑豬、特色水產、甘蔗等主導產業,打好產業牌,積極開展科技扶貧,提升貧困戶“造血”功能,促進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脫貧增收。2020年,17個貧困村累計發展產業1萬余畝,其中水果7146畝(柑橘6449畝),竹產業950畝,稻田綜合種養和特色水產1149畝,蔬菜400畝,中藥材300畝,青花椒240畝,養殖場9個,光伏發電場5000平方米。每個貧困村都已發展有特色農業產業,形成了“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格局。
強化科教支撐,助力農業技術服務
持續強化技術合作。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合作,與中國柑橘研究所、四川省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深化技術合作關系,在規劃設計、新品種、新技術、綠色防控、節本增效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和技術示范推廣,持續加強新品種引進、種苗繁育基地建設和生產技術創新。
健全技術服務。通過萬畝柑橘產業示范片專家小組、專家服務團和科技服務隊伍,不斷建立健全柑橘技術培訓、示范推廣和服務體系,組織開展“菜單式”技術培訓,運用“田間培訓+農民夜校+遠程教育”等培訓方式,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信息服務。
強化農技體系,賦能農業產業發展
加大現代農民培育力度。大力實施“農村能人培訓”“高素質農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計劃,嚴格落實科技特派員及駐村農技員制度,不斷建立健全種植業、養殖業及種養結合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示范推廣體系。
創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內容與模式。創新使用云上智農APP和中國農技推廣等平臺,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及職業農民的培訓,邀請專家講解,跟隨專家進行實地考察,現場解決問題,學最實用的技術,助力產業發展。
強化政策保障,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加大農業保險支持。落實《2020-2022年內江市市中區特色農業保險實施方案》,提供自然災害保險、流轉土地履約保證保險和價格指數保險(柑橘、生豬)等多種保險品種,并享受保費50%的財政補貼。
落實用地用水政策。落實《四川省自然資源廳四川省農業農村廳關于進一步完善設施農業用地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川自然資規〔2020〕3號)文件精神,滿足農業設施農業用地需求。落實《內江市市中區關于進一步推動土地流轉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獎勵辦法》(內市區府辦發〔2017〕5號),推動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落實《內江市市中區發展和改革局關于制定黃河鎮水庫灌區農業用水價格的通知》(內市區發改〔2019〕260號)精神,對符合條件的農業產業實行農業用水價格。
落實用電政策。支持綠色優質農產品產地建設產地分揀包裝、冷藏保鮮、倉儲運輸、初加工等設施,根據《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我省農業服務業中農產品初加工用電價格政策的通知》(川發改價格〔2016〕483號)規定,對農產品初加工用電、果蔬初加工用電(含冷藏保鮮用電)實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對牲畜屠宰用電(含冷藏保鮮用電)、倉儲運輸用電實行工商業及其他用電價格。(王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