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規劃先行,細化工作任務。結合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研究制定《內江市市中區推進鄉村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試點工作方案》,明確了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工作目標、重點任務清單、問題清單和試點鎮村名單。2021年,計劃改造提升產業標準化基地0.7萬畝,建設畜禽養殖標準化場4個,新增農機總動力0.3萬千瓦,新建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6座,主導產業產值增長5%以上,以凌家鎮為試點,開展特色農業產業“一鎮一業”“一村一品”試點。
◎整合項目建設,突出糧經復合。按照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的要求,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推廣糧經復合、稻漁綜合種養、畜牧業種養循環等生態種養循環模式,增加糧經作物復種指數。結合2021年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項目,推廣“林下+”模式,計劃林下間作糧食作物8000畝(其中柑橘林間作大豆7000畝)。同時,利用省級家庭農場示范縣創建機遇,引導農場主和種養大戶發展糧經復合、種養循環、“稻田+”等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目前,100余家農場申報項目中,種養循環、糧經復合等模式占比已超過50%。
◎強化主體培育,推進融合發展。堅持以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為主要經營方式,支持小農戶領辦農場或加入合作社開展現代化經營,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導力量。2020年底,全區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達889家,同比增長38%,區級以上示范社(示范場)120家,占比超過10%。今年底,計劃總數新增250家。結合省級家庭農場示范縣創建機遇期,出臺《三年發展規劃》《家庭農場十三條》等政策文件3個,配套土地經營權政策、農村改革、農業用地用電扶持、培育(示范)項目管理辦法等實施細則7個,引導農業經營主體引進新技術、新裝備,改良提升產品品質,發展農產品初加工,促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延長產業鏈、價值鏈等。
◎加強農技指導,推動科技興農。出臺《輔導員管理細則(試行)》,明確各村第一書記擔任農業政策輔導員,駐村農技員作為產業技術輔導員,84名技術輔導員全部到位。今年以來,已舉辦果蔬栽培、水產養殖、畜牧養殖等主題培訓10余場次、培訓農戶300人次以上,其中邀請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專家開展教學3場,努力做到培訓內容與實際需求的靈活對接,以點餐式培訓,幫助補齊技術上的“短板”。繼續實施科技服務提升工程,加強與中國水科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省農科院、四川大學等科研院校深度合作,推進農業科學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卿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