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砂漿、拌水泥、砌火磚、運材料......11月23日,眉山市東坡區三蘇鎮東館村新建便民橋施工現場一片繁忙。“資金群眾捐,施工自己搞”。正帶領組里的施工人員忙活的6組組長王正君感慨道,“過去的‘便民橋’并不便民,新修后通行啥子都方便了”。
東館6組組長王正君(右一)帶領組施工隊施工
東館村副村主任邵自堅介紹,在第6村民小組的淺山坡腳下,有一條被稱作劉河灣的小河道,原來在上面建的便民橋約5米長,橋這邊與田壩上一條700余米的生產道連通,橋對面的淺山坡地上種有100多畝的果樹。該便民橋雖然是座不起眼的小橋,但卻涉及著6組以及附近的7組、5組等280戶共900多人的出行和運輸問題。由于該橋地處田壩區域較低位置,每年遭遇洪澇,橋幾乎都被沖毀。“我們曾經砍過竹子來搭橋,也用過樹棒棒搭橋,還用過預制板搭橋,但也只是暫時通行方便,連續多年都被洪水沖毀掉了。尤其是去年被洪水沖毀以后,便民橋至今也沒有修復,群眾對此無不怨聲載道。”6組組長王正君一臉無奈,“誰不想修座牢固的橋,但一提到巨額的資金投入,大家就覺得無能為力”。
“不過,修橋的機會還是有的,只因為沒有很好抓住。”邵自堅告訴筆者,就在2018年,經過鎮、村各級努力,好不容易從上面爭取來一個投入數十萬元的農業項目,便首先安排6組改善交通設施條件,項目其中要求組里自籌配套資金20余萬元。由于自己籌資數額較大,全組意見不盡統一,最終只好將該項目放棄了。
轉眼到了今年9月,該沖毀的便民橋依然沒有修復,村民出行和到河對面管理果樹和采果運輸,都要從省道106線去繞一大“圈”,沒讓村民少吃運輸不便的苦頭,建橋的愿望也就越來越迫切。
王正君介紹施工情況
“這橋怕是一定要修哦。”就在9月的一天,6組組長王正君與劉漢文、萬樹云、任麗芳、邵軍等村民聚在一起,飽受過橋難之苦的萬樹云剛一提出修橋的話題,已經失去修橋信心的王正君便“擺頭”,“投入就要10幾萬,錢從哪里來,我看有點‘懸’。”
“只要大家努力就不‘懸’。你這個組長來做動員工作,我們都跟你‘扎起’。”萬樹云老伴、曾擔任過村婦女主任的麗芳一邊鼓勵著王正君,一邊爽快就表態:“我家捐款1萬元。”見任麗芳出手大方,接著伍漢明、劉漢文、邵軍等村民也當即表示,“我捐1萬元、我捐6000元、我捐1000元......”“既然大家這樣有信心,我也捐上1000元。”一下振奮起來的王正君對大家說,“接下來我馬上就去動員全組群眾捐資,并聯系在外的企業家、工商戶、務工人員、致富帶頭人也為家鄉建設伸出援手”。
就這樣,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東館6組就收到各方捐資款12萬多元。其中該組60多戶村民自愿捐資額占80%左右,就連身患糖尿病的邵自成老人,也主動捐出3000元。家在附近勝龍村的四川嘉能機電公司老總王金忠,雖然與該組的便民橋沾不上邊,但一得知建橋缺錢的消息,一出手就捐2萬元。他說,“都是家鄉親鄰,捐錢做好事應該。”還有該組在四川華西醫院工作的伍志堅教授,聽說家鄉修座橋,也捐獻了1萬元。
眾人拾柴火焰高。有了資金保障,修橋開始動工。為了節省工錢開支,王正君帶領劉漢文、張國金、邵軍等6位自告奮勇的村民,組成專業施工隊,從11月6日開工以來,除自己組織購買所需鋼筋、水泥、火磚、沙石等材料,還每天堅持戰斗在施工現場。同時,三蘇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還同村兩委一道,親臨現場規劃指導,并表示對修橋及道路所需資金缺口,由政府想辦法來填補。“有了鎮黨委政府的有力支持,我們修橋的信心底氣更足了。”王正君告訴筆者,“待這座6米長3.5米寬的便民橋完工以后,我們還計劃沿橋頭往山坡上的果園,新修一條160米長的水泥生產道,讓群眾不再走雨天打滑的泥土路”。
難怪65歲的原村民兵連長劉漢文那么熱心,不僅最先踴躍帶頭捐資6000元,如今還天天忙碌在施工隊。他說,“我橋頭那邊坡上的7畝果園,年產水果幾萬斤。就因為原來坡下的河道沒有橋,去繞大‘圈圈’運輸很麻煩。現在修好了橋,大家都受益,我咋不積極!”
(陶廣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