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年初以來,內江市就業創業促進中心嚴格落實加強就業幫扶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工作要求,大力提升脫貧勞動力就業質量,著力提高脫貧勞動力收入水平,積極提升脫貧勞動力就業創業能力,聚焦易地扶貧搬遷人群、邊緣易致貧人群兜底工作,確保脫貧人員返貧事件零發生。截至5月中旬,全市脫貧勞動力就業62629人,其中,公益性崗位在崗4817人,易地扶貧搬遷脫貧勞動力就業2836人。
堅守“一個底線”
全市各級就業部門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總基調,在鞏固內江市“插花式”精準脫貧成果的基礎上,強化優勢,補齊短板,共同譜寫鄉村振興就業幫扶新篇章。秉持以幫助有就業意愿的脫貧勞動力實現就業,幫助已就業的脫貧勞動力穩定就業、更高質量就業為首要任務,全力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事件的任務底線。
緊盯“三項任務”
一、緊盯就業規模。圍繞“脫貧勞動力務工規模力爭超過2021年底水平”的工作目標,將脫貧勞動力就業納入民生指標進行考核,確保2022年脫貧勞動力就業不低于6.2萬人。
二、緊盯安置人數。因地制宜合理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優先安置脫貧勞動力中的弱勞力、半勞力,充分發揮公益性崗位兜底幫扶作用,確保安置人數不低于2021年。
三、緊盯就業增收。聚焦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就業增收工作,多渠道促進搬遷群眾務工就業,力爭實現“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至少1人就業”的目標。
建立“三種機制”
一、建立部門協同機制。聯合多個部門,成立內江市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專項工作小組,統一工作步調,共享工作數據,凝聚工作合力,促進工作落實。
二、建立動態監測機制。依托V2.0系統和全國防返貧監測信息系統,做好脫貧勞動力尤其是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搬遷勞動力實名制信息采集更新工作,對被納入監測范圍的人員,建立重點幫扶人員清單,實施動態跟蹤,確保幫扶到位。
三、建立工作通報機制。制定并下發全年就業幫扶工作計劃,定期對工作進度靠前和靠后的縣(市、區)進行通報。加強和改進就業幫扶領域突發事件報告渠道,確保突發事件報送渠道暢通、應急處置及時。
實施“四項舉措”
一、“四個一批”促進就業。開展跨區域、點對點勞務合作輸出一批;在鄉鎮、村社舉辦專場招聘會、院壩招聘會,通過就地就近吸納一批;鼓勵居家從事特色產業,發展小養殖、小手工等“庭院經濟”,通過靈活就業吸納一批;多部門協作,統籌開發疫情防控、道路保潔、養老護理、鄉村振興等公益性崗位,通過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一批。
二、“技能培訓”助力提升。堅持把技能培訓作為提升脫貧勞動力就業能力的關鍵抓手,實現從“輸血式”轉變為“造血式”幫扶,按需開設“短平快”的實用技術培訓,對零技能、低技能人員實施“流水式”培訓,提升脫貧勞動力就業創業能力。
三、“載體建設”擴大崗位。延續支持各類就業載體建設的優惠扶持政策,引導和鼓勵企業搭建就業幫扶基地,促進鄉村振興企業發展,讓企業成為全市鄉村振興的“發動機”、吸納就業的“蓄水池”。
四、“典型宣傳”強化引領。加大對脫貧勞動力就業創業典型人物的挖掘和樹立工作,激發脫貧內生動力,轉變脫貧人員思想觀念,切實發揮榜樣引領作用。
強化“四項保障”
一、強化政策保障。出臺《內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5部門關于加強就業幫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貫徹實施意見》,確保新舊政策的有效銜接,就業幫扶政策不斷檔、不掉線。
二、強化服務保障。充分利用“三進三幫”工作機制,發揮好1256支市、縣、鎮、村四級就業促進小分隊作用,深入一線開展工作,送政策、送崗位、送培訓到點。
三、強化資金保障。加強對脫貧勞動力就業幫扶資金保障,聯合縣(市、區)就業部門實地核查,對各類補貼嚴格把關。抓好幫扶資金使用監管績效工作,對所有就業幫扶資金項目實施監督檢查,嚴禁擠占、挪用、截留扶貧資金,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
四、強化宣傳保障。在線上,精心打造“內江就業服務”公眾號,開啟“網上預約”,開通崗位精準推送,開播“直播帶崗”,目前,公眾號關注人數達3.7萬余人,舉辦直播帶崗13期,在線觀看收聽人數達73萬余人次;在線下,充分利用LED、海報、現場咨詢、就業指導等形式進行全方位宣傳。(秦優悠 四川法制網 高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