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天府新區華陽街道安公社區,因清代中期成都府華陽縣令安洪德修筑防在此洪堤得名。作為“一代廉吏”,安洪德勤政為民,克己奉公,留下永遠的佳話。他被尊稱為“安公”,他帶領民眾修建的堤壩,被稱為“安公堤”。
作為共和國城市管理的最基層單位,在安公社區,廉潔文化源遠流長,廉潔故事代代傳頌。新時代,新人物,新作為,安公社區積極探索,把反腐倡廉的大旗高高舉起,對回答基層社區如何搞好廉政建設這一課題,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本文分為三篇,全面總結安公社區開展廉政建設、涵養廉政文化的經驗。
本期刊發上篇《筑牢堤壩 258工作法縱橫交織》。
上篇:筑牢堤壩 258工作法縱橫交織
中篇:江上清風 勇立潮頭的忠誠哨兵
下篇:高天麗日 陽光監督“三三制”
上篇:筑牢堤壩 258工作法縱橫交織
成都,因水而生,河網文化,就是一部建城史、發展史。岷江從雪山奔來,到都江堰的寶瓶口和魚嘴分流,外江內江,各自滾滾前行,滋潤川西大地,流經成都市區的府河南河,匯成錦江,一路蜿蜒,當它到流出這座城市的南部時,在今天的天府新區華陽街道一帶,繞了一個大彎,擁抱起一片豐饒土地。
這一片土地,自古稱為“廣都”;此地,原名中興場,是成都府華陽縣的三大重鎮,自古繁華。河面,上接姐兒堰、望江樓和九眼橋,下挽黃龍溪,再到眉山市的江口鎮,匯入岷江正道。南宋時,陸游行舟于此,寫下《廣都江上作》:“微波不搖江,纖云不行天。我來倚杖立,天水相澄鮮。平遠望不盡,日落自生煙。梅花耿獨立,雪樹明前川。好風吹我衣,春色已粲然。東村聞酒美,買醉上漁船。”到了清代,這里水流之上,百舸云集,是成都市南郊外的商品集散地。百業興旺,賴于奔涌的錦江及其密布的水網所賜。
萬事所存,皆有利有弊。一到豐水季節,這里江水常常暴漲,泛濫為患。此地遙對二山,東距龍泉山僅5華里,西距牧馬山6華里,下游有個蘇碼頭,更是一條峽地。一旦江水橫溢,商旅困窘,民生困苦,農耕困難。
乾隆初年,山東聊城人安洪德赴四川,就職于基層官府。在綿竹、在梓潼,都留下他的政聲。乾隆十三年(1748年),就在他調任成都府華陽縣令的第五個年頭,他終于下決心,要修堤。當時的華陽縣,就是半個成都城,而現在叫華陽的地方,那時叫“中興”。他集聚起半個府城的力量,帶領民眾,在這里沿江修筑了一條大堤。
這條堤,長2華里、高5尺,起于當時中興場的劉家巷西后方,止于鄒家林上首。用現在水利工程的眼光看,工程量不大,比起此條大江上游的都江堰工程,不算耀眼,但它的意義是重大的。為了固牢堤防,他安排民眾在堤上種植芭茅。這種植物長得有些隨心所欲,但優點是速生,且根系發達,抓地頗緊。堤成,果然防洪。“安公堤”,便橫空出世。堤壩及其親切的稱謂,就是廉潔奉公、心系民生的官員的紀念碑。
安公社區的廉政文化廣場上,矗立一代廉吏安洪德的塑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功績。在文化傳承上,今天,在堤內沿江建起通衢大路,大江上,新架設了大橋,線條時尚,流光溢彩。路叫“安公路”,橋叫“安公橋”。安公堤圍繞的社區叫“安公社區”,這里有安公廉政文化廣場、潛溪書院、安公塑像。這里已成為一個廉潔文化教育的重要場所,厚重的歷史文化滋養著這一方人。
作為成都市廉潔文化教育基地,安公社區從組建、命名的那一天起,就有了廉政的基因。但是,這種文化傳承,必須經過新一代執政者的實踐來完成。
安公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張彪,向來訪者介紹社區“五線工作法”和廉政工作“258”工作法。
可貴的是,新一代共產黨人在廉政建設方面,有自己的追求。在安公社區,我結識了張彪。他從北京到四川大學讀書,留在了雙流,擔任四川天府新區華陽街道黨工委委員、安公社區黨委書記和社區居委會主任,建黨百年時,他被表彰為全國優秀黨委工作者。他和班子成員在探索總結“五線工作法”“1+6”社會治理融合機制等17項社區創新舉措中,一刻沒有忘記廉政和廉政文化。他說,我的座右銘是“盡自己努力,造福一方百姓”,說到了,就要做到。
暮春的一個下午,錦江水濤聲依舊,安公堤柳,綠絳拂風。菜蔬新居小區內,人聲鼎沸,熱氣騰騰。原來,這是安公社區紀委聯合人大代表進小區,開展民聲面對面活動。今天的主題,聚焦老舊小區物業管理、環境整治等問題。
社區紀委書記譚蘭蘭、成都雙流區人大代表李瑞、成都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有關工作人員,正與20余名群眾代表面對面交流。
安公社區的“清風驛站”,正在開展倡導廉政風氣的活動。
“今天這場‘壩壩會’,就是為了聽聽咱們小區居民的聲音,推動解決大家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我們特別邀請了人大代表來到現場,大家可以暢所欲言,有什么問題都可以提。”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開始討論。
“我們這種安置小區,居民收入低,物業管理要考慮到我們的實際情況。”這位大爺的開場白顯得很平穩。
“希望小區多安裝幾個攝像頭!”臉龐紅撲撲的嬢嬢,直截了當。
“咱們小區雖然小,還是希望多組織點活動,聯絡聯絡感情!”“頂樓空中花園的老鼠最近比較多,能不能解決一下?”……現場氣氛越來越活躍,提出的問題越來越具體。大家毫無保留地講出自己的心聲。
社區有關負責人和人大代表聚精會神,聽取了小區居民代表的發言,不停地記錄,能夠現場解答的,都逐一解答。
李瑞代表懇切地說:“大家的意見建議我都認真記錄了,一些僅靠居民或者社區力量很難處理的問題,我可以通過人大這個平臺和渠道反映上去,爭取讓大家的煩心事少一點,幸福事多一點。”
參加壩壩會的社區負責人,接過話題,向大家宣講了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政策,還有社區對臨街住戶安裝隔音玻璃進行補貼的政策。“更多轄區居民,都要知曉社區的惠民措施!”這是基層社區工作者的心聲。
參會的居民代表說:“這場壩壩會開得很實在,是真心實意為我們解決問題。”
譚蘭蘭表示,我們將持續走進小區院落開壩壩會,在這樣一個氣氛輕松的場合,更容易聽到居民的真心話,了解到居民的真實訴求。安公社區將一如既往地把群眾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想方設法把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解決好、把好事辦好,讓群眾滿意。
這場“壩壩會”,是社區紀檢工作的縮影,是大量復繁工作的組成部分。它點擊的是“陽光監督”“居民監督”“民主協商”等等“關鍵詞”。
安公堤外,浪花拍岸。每朵浪花都帶著大江的氣息,攜卷著江水的澎湃。
為了摸清底數,他們制定“兩張清單”,用“清單”的方式,建立健全基層監督體系,這就是社區微權力清單和社區紀委的“三責清單”。哪三責?他們的歸類是,陽光監督主責清單、共建共治有責清單、倡導新風盡責清單。這樣,就把小小社區的廉政職責,分解得更小,分到每個細細的實處。有了基層社區權力監督的標準化,就能有效規范社區事務運行。
第一張清單擺在我們面前,這就是社區微權力清單。
清單上,將47項涉及社區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工程建設和社會保障等群眾普遍關心的重點工作統一納入規范治理范圍,并且,針對梳理出76個風險點,建立健全配套制度35項、防控措施100項。基層社區有哪些權力?哪些地方容易出問題?監督的發力點在哪里?一目了然。這就解決了監督的標準化問題。
第二張清單擺在我們面前,這就是社區社區紀委的“三責清單”。
該監督的問題和點位明確了,那就要明確社區紀委應該做些什么工作。于是,這份清單,有包括三張子清單。
陽光監督主責清單,主要聚焦社區紀委的主責主業,做好各項事務的監督。
共建共治有責清單,主要是針對社區重要工作部署、重大事項推進、重大工作落實,社區紀委發揮預警提醒、監督執行等作用,推動監督效能轉化為社區治理效能。
倡導新風盡責清單,就是防范于未然。社區紀委通過黨風廉政宣傳教育、廉潔文化活動等倡導好的社會風氣,通過黨風政風的轉變去帶動民風和社風的轉變。建立社區紀委、廉情監督哨兵、民情信息員的監督三級組織體系,分別對社區、居民小組、小區院落各項事務實施分級監督。
責任明確,布線成網。橫向到邊,縱向到底。
社區選拔選舉各級基層監督代表45人,不斷延伸基層監督觸角,全面加強社區監督效能。
“兩張清單”,解決的是,廉政與監督的的點位,與監督者的職責問題。
那么,怎樣監督呢?必須實現基層監督全覆蓋。怎樣覆蓋呢?這就到了第二個層面——“五大監督機制”。
安公社區的目標是統籌社區居民、專業機構、社區紀委、社區律師、新聞媒體五類監督主體。這樣,就可以推動實現基層監督工作的領域全覆蓋、流程全覆蓋、工作全覆蓋。
建立完善社區紀委全面監督機制,這是第一個監督機制。社區健全了紀委三級監督體系,全程監督決策決議、項目實施、財務報賬等重要事務。張彪說:“通過這個機制,很快,就出了成效,累計發現問題17項,推動整改落實17項。”
建立社區居民公開監督機制,這是第二個監督機制。社區居民可通過一體化公開平臺對社區黨務、居務、財務等信息進行實時查詢,實現社區事務居民公開監督。
建立專業機構專項監督機制,這是第三個監督機制。社區黨委引進第三方專業機構對社區擬實施項目資料和財務進行預審,確保各項工作依規依紀。
建立社區律師法治監督機制,這是第四個監督機制。社區黨委借智借力,其中,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專業律師資源不可或缺。他們通過分析評估,會提出可能存在社會風險及相關法律后果。譚蘭蘭告訴我們,從2020年以來,社區律師共出具《社區重大事項決策律師意見書》24份,有效推動社區治理法治化。
建立新聞媒體輿論監督機制,這是第四個監督機制。在互聯網時代,忽略輿論的作用,幾乎不可能。社區建立媒體監督常態化聯系機制,通過開展線上云直播、你問我答、陽光面對面等多檔欄目,讓群眾最關心、最迫切解決的突出問題在聚光燈下實現公開處理。
“五大監督機制”的建立與完善,充分發揮各種監督效能的合力互動,這就解決了基層監督如何覆蓋的問題。
那么,實現這種覆蓋的路徑有哪些?安公社區的答卷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引導基層干部應民心、重民意,促進黨風民風持續向好。
四組活動,有聲有色有氣氛有實效。
第一組,設立民情信箱,開展民聲壩壩會。這種方式,通過打通線上線下群眾民情訴求反映通道,共收集民情2422條,實現1000余名居民身邊問題就地有效快速化解,群眾滿意率達到100%。
第二組,設立民主協商會,開展民生面對面。搭建議事平臺,通過社區、小區、單元(樓棟)三級平臺,建立有效的群眾參與公共事務、解決問題的協商機制。通過這種方式,邀請“兩代表一委員”進社區面對面破解百姓民生難事56件。
第三組,組織民情信息員,開展民心大測評。社區選拔社區、小區、企業等各領域監督代表,實現問題發現在基層、解決在萌芽;通過按季度對社區干部、居民組長開展網絡滿意度測評,有效轉變基層干部作風。
安公社區的“廉情監督員”,走進社區,在居民中宣傳廉政文化。
第四組,開展民風新講堂,設立民譽光榮榜。社區活動是常態化的,開展社會新風教育活動。近年來,不安全統計,參與群眾多達20000人次,社區也陸續評選各類市民模范1000余人。
四組活動,體現了豐富多彩的工作方法。四組活動,兩兩相對,都有一個“民”字,一路數下來,共有八個“民”字。“民”字當頭,充分展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因而,可以歸納為“八民工作法”。
“兩張清單”“五大監督機制”“八民工作法”,不一定每位社區居民都說得清楚。在安公堤柳蔭掩映的茶桌旁,一位王姓大爺一邊刷著手機,一面品著碧潭飄雪香茗。雙流區全媒體中心的記者問他:“安公社區的廉政建設有哪些?”他抬起頭來,一臉茫然。繼而,我們用“壩壩會”“民譽光榮榜”等等關鍵詞與他對話,他突然綻開笑容,恍然大悟:“你們說的,就是258嘛!”
笑得那樣開心,那樣釋然。
刪繁就簡三秋樹。社區居民,就用這樣的歸納法,記住,并理解了一個基層社區的廉政建設與廉政文化的探索與成果。
安公社區探索創新的“258”工作機制,推動形成源頭監管、民主參與、社會監督的基層黨風廉政建設新機制,讓“微腐敗”止于未發,切實維護群眾利益,讓群眾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堤外,江水流淌,在陽光下泛著金光。波光粼粼中,點點白鷺,如同一串串音符,放飛心情。在堤壩的約束下,江水川流不息,不舍晝夜。安公堤,就是江水有序奔騰流淌的保障。
一個烙印著“廉政基因”的古鄉場,今日的都市新社區,它和它的治理者,居民的帶頭人,為了實踐自己的理想,也在筑建一條大堤。這條大堤,有時,在熱熱鬧鬧的活動中,有時,在一個又一個無聲的行動上,有時,在一條條辛勤的背影里。
這條堤,更鑄造在人心上。
下期刊登中篇:江上清風:勇立潮頭的忠誠哨兵
(賈璋岷: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黨支部書記、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