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雅安市紀委監委機關、市委政法委會同有關部門(單位)舉辦的“廉動政能量”雅安市政法系統清廉故事演講比賽中,石棉法院法官助理馬筱宇結合工作實際和自身感悟,以“尺度”為主題作了精彩演講,得到現場評委觀眾一致好評,最終榮獲比賽二等獎!
據悉,馬筱宇演講稿內容如下:
——這里的“尺度”,并不是量具上的刻度,而是法律人心中那道永不傾斜的清廉底線。
千年回響:從一塊硯臺看文脈傳承。北宋年間,端州百姓感念包拯公正清廉,在他離任時贈予一方名貴端硯。包拯卻婉拒道:“律法為尺,私利不沾。”最終“不持一硯歸”成為傳世佳話。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在單位舉辦的榮譽天平紀念章頒發儀式上,前輩向我們講述的故事。八十年代物資匱乏時,他跟隨師傅處理一起經濟糾紛案,當事人提著一箱雞蛋拜訪,只為求法官“手下留情”。老法官站在門口嚴肅地拒絕說:“這箱雞蛋能填飽肚子,卻填不平良心的秤砣。”后來,這位老法官的經典名言也在我們之中流傳下來:“物欲輕如絮,法意重千鈞。” 歷史長河奔涌向前,但有些精神如同河床下的磐石,始終沉淀著法治的底色。從包拯的端硯到老法官的故事,丈量出的是中華法治文明中永不褪色的清廉基因。
咫尺之間:在人情社會中守護法治微光。去年協助辦理的一起相鄰權糾紛讓我對“咫尺之危”有了新的認知。當事人因三平方米的宅基地界線鬧上法庭。一方當事人多次找到法院來,私下聯系承辦法官,甚至托熟人反復進行過問,明里暗里傳遞著“你們量地塊時筆頭稍微偏兩公分,這事就成了。”的訊息。對此,承辦法官進行了嚴肅的拒絕與處理,并且多次與我交談,作為前輩,語重心長地向我傳遞經驗:“法律人的清廉不在驚天動地的抉擇,而在分毫之間的堅守。” 這次經歷讓我懂得:司法清廉如同精密儀器,容不得絲毫偏差。當我們手持法律丈量世事時,任何私心雜念都會讓正義的準星失焦。正如判決書中寫道的:“裁判者的筆尖若向利益傾斜一度,群眾心中的天平就會崩塌千丈。”
方寸不移:做新時代法治長堤的夯土者。作為基層法院法官助理,我常跟隨法官下鄉調解。在某次調解現場,七十多歲的王大爺拉著我們說:“你們能來田埂上辦案,我這心里就亮堂。”烈日下,法官的制服被汗水浸透。當調解協議最終達成時,當事人遞來的礦泉水被他笑著謝絕:“喝了你的水,我這法律的尺子就量不準嘍!”回程路上,承辦法官對我說:“法律人的清廉,既在拒絕千金重賄的瞬間,也在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日常。” 從田間地頭的皮尺到法庭之上的法槌,從卷宗里的墨跡到巡回審判車的轍痕,我們守護的不僅是案件的公正,更是群眾對法治的信仰。我們胸前的天平徽章不僅閃耀著金屬的光澤,更凝聚著兩千多年來無數法律人用清廉鑄就的精神光芒。
作為新時代政法隊伍的生力軍,以清廉為墨,以初心為紙,在推進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的征程中,書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正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