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設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為新時代糾紛解決機制指明了方向。近年來,天全縣法院以訴調對接機制為抓手,推動矛盾化解從“單點突破”向“多元共治”轉型,多元解紛從“單兵作戰”向“系統集成”躍升,實現基層治理的蝶變升級。
開題
訴調對接“夯基壘臺”
“第一次和當事人接觸時,一定要耐心聽取他的訴求,讓他發發牢騷,舒舒心……”
天全縣法院訴訟服務中心調解室里,調解員高益蓉正在向新來的調解員小陳傳授工作“秘籍”。
2019年1月,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提出“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天全縣法院迅速響應,在上級法院的指導下,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逐步解決調解人員、經費保障和辦公場所等難題,推動成立天全縣訴調對接人民調解委員會(以下簡稱訴調委),并于2019年4月19日入駐訴訟服務中心,開啟天全縣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實踐之路。
“我在社區工作很多年,感覺自己調解很有一套,但是到了法院才曉得,協議上的一字之差就有可能影響最終的調解結果。”想到以往的調解經歷,高益蓉不禁發出感慨。“我擔任人民調解員調解的第一件案子是贍養糾紛,最終能調解好,還多虧了鄭法官的指導”。
2019年4月22日下午,87歲的李奶奶步履蹣跚走進天全縣法院。四年前,李奶奶的老伴因病亡故,她開始了獨居生活,但兒子劉某卻對其不聞不問。李奶奶一氣之下來到法院,希望法律為自己討個說法。天全縣法院立案庭了解到上述情況后,將案件委派至訴調會,并由立案庭鄭久英法官指導調解。
“劉某,你好,我是天全縣訴調對接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員高益蓉,你母親到法院起訴,說你不贍養她……”高益蓉主動給劉某打去電話。
“嘟嘟嘟……”高益蓉話音未落,電話已經被掛斷。
“鄭法官,這個當事人好怪哦,我還沒有說兩句話,他就把電話掛斷了。”高益蓉第一時間向法官求助。
“不急,這種情況很常見,大多數家事糾紛的當事人對打官司都有抵觸心理,不愿意家丑外揚,我們經常遇到。”鄭法官一邊講授遇到這種問題應該怎么處理,一邊翻開通訊錄向劉某住所地的村干部了解具體情況。原來,李奶奶的老伴去世后,因為遺產分割問題,劉某一直和李奶奶以及其他子女存在隔閡,便采取拒絕支付贍養費的方式抗議。
了解到上述情況后,鄭法官和高益蓉決定到劉某家中做調解工作。二人分別從法律規定和修復親情的角度出發,充分釋法說理,最終促使母子二人重拾親情,達成調解。
“高大姐,寫調解協議的時候要注意,剛剛說的是生活費一個月300元,不是贍養費,醫療費要另外給。”鄭法官耐心囑咐。
“原來這里面有那么多門道啊,看來我用老辦法老經驗老調解是行不通了,怪不得之前調解了的糾紛當事人有的會反悔,原來是自己學藝不精啊!”高益蓉恍然大悟。
調解員的解紛能力關乎案件辦理質量,更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為全面提升調解員的法律素養和調解水平,天全縣法院為人民調解員量身定制“理論+實戰”成長套餐,通過法官日常指導、庭審旁聽觀摩、典型案例研討等多種方式,開展全覆蓋調解業務培訓32場次,調解員的法律應用、溝通協調以及文書制作能力得到大幅增強,逐漸成為化解基層矛盾的“前沿尖兵”。六年間,訴調委共調解案件7338件,調解成功率50.65%。
破繭
多元解紛“羽翼漸豐”
天全縣水韻嘉苑小區是蘆山“4.20”地震災后重建最大的集中安置小區,現有居民653戶2000余人,人員結構復雜,小區管理極其艱難。該小區建成已近10年,近年來物業服務問題逐漸顯現。部分業主認為小區衛生清掃不到位,電梯維修等也不及時,空置房收費標準也不合理,并以此為由拒絕交納物業費。而物業公司則表示,物業費收繳率不高,難以維持高質量服務。矛盾化解一時走進“死胡同”,最終物業公司選擇了訴訟。
近200件案件材料擺到了天全縣法院訴訟服務中心。中心主任高玉丹考慮到,此類糾紛若單純依靠訴訟處理,在當前司法資源本就緊張的情況下,無疑是一種浪費,并且此類糾紛涉及業主眾多,一旦處理不當,極易引發群體事件。她迅速聯系政法委、司法局、鎮政府及訴調委,啟動天全縣“法院+”多元解紛機制,由政法委主導,法院派出經驗豐富的法官,司法局講透調解政策,鎮政府強化資源調度,調解員則發揮其調解專業優勢,同時調動小區內功能黨支部等居民自治力量,形成多方合力,共同參與矛盾化解。
經過多次溝通協商,物業公司承諾對業主反映的問題制定詳細整改計劃并適時公示,確保服務質量提升,業主們也紛紛表示,在物業公司整改達標后,會按時繳納物業費。截至目前,小區自主繳費率從不到50%上升到80%,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的良好局面。2024年,該小區被確定為省級依法治理試點小區。
“近年來,天全縣法院主動融入黨委領導下的社會治理體系,積極推動縣委出臺有關實施意見,先后與政法委、司法行政等部門會簽關于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開展‘無訟村(社區)’、強化訴調對接工作等文件,不斷提升矛盾糾紛化解法治化水平,提高社會治理效能。”天全縣法院相關負責人表示。
天全縣法院充分發揮司法在多元解紛工作中的引領、推動和保障作用,推動天全縣新設成立調解組織5家,全縣備案調解員500余人,法院“石榴籽”調解、公安“藏漢雙語調解”、興業鄉“索瑪花工作室”等特色調解品牌逐步確立,交通事故、勞動爭議、金融糾紛等行業性調解組織實質運行,平安建設工作連續多年居全省前列。城廂鎮徙榆社區被命名為四川基層治理示范社區,慈朗社區獲評四川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區,天全縣社區治理工作成為“新樣板”。
蝶變
定分止爭“事半功倍”
“法官,你好,咨詢你個事情,我是何某某,前兩天我們5個人收到一條短信,說我們和鄭某某的勞務合同糾紛委派給調解員了,今天調解。但是我們都不在天全,這兩天雨又下得大,我們該咋個辦喲?”一天午后,天全縣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接到了這樣一通電話。
“不用擔心,我們現在可以網上調解。你們先在微信小程序‘多元調解’上進行實名注冊,登錄后就可以按照調解員的指令操作了。”
接到何某某的電話咨詢后,訴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向調解員轉達。最終,經過近兩個小時的視頻調解,雙方當事人達成協議。調解員隨即引導雙方在線簽字確認,并同步申請司法確認。當天下午,何某某等人就通過電子送達平臺收到了司法確認裁定書。
何某某的便捷解紛體驗,得益于天全縣法院深化互聯網訴訟和深推人民調解平臺應用的各項舉措。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不斷演進和經濟社會交往的日益頻繁,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逐漸多元化。人民群眾的體驗就是法院工作的“試金石”,如何提高訴調對接工作質效,提升人民群眾的司法獲得感,利用信息技術賦能為司法工作注入新動力,是一個重要選項。
“隨著調解工作的不斷深入,我發現有很多當事人多數在外地,有些同意調解,但是不愿意來回奔波花路費。”高益蓉將情況反映給法院相關負責人后,法院隨即研判,率先于2020年在全市建成音視頻在線調解室,開啟蝶變之路,以“數字”為筆勾勒司法為民新圖景。據悉,調解室建成后,共在線調解5979件,在線申請司法確認553件,調解成功率從32.5%提升至56.63%,平均調解周期從24.5天縮短至14.6天。
2021年年底,《人民法院在線調解規則》出臺,明確了在線調解框架體系,為法院立案前的調解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時,隨著熊貓國家公園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項目的實施和城鄉融合發展戰略的推進,天全縣境內的矛盾日益凸顯,人案矛盾進一步加劇,多元解紛和訴調對接工作難度進一步加大。天全縣法院在擴充調解資源的同時,依托人民法院調解平臺上線IP電話、調解助手等增效工具,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不斷勾勒努力提升人民群眾司法滿意度的生動實踐。
從“耐心聽、細心調”到“數據跑、云端解”,天全縣法院的訴調對接工作既保留著東方之花“以和為貴”的文化基因,又閃耀著“數字正義”的創新光芒。
進階
楓橋經驗“再煥生機”
當前,全國各地正在全力推進社會治理綜合治理中心規范化建設,推動各部門依法履職,形成合力,確保矛盾糾紛化解“只進一扇門”。2025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于人民法院參與社會綜合治理中心運行工作的指導意見》,為人民法院立足法定職能,深入開展訴調對接和多元解紛工作提供了遵循。
在縣委政法委的統籌協調下,天全縣法院全力做好綜治中心進駐工作,提前制定規范服務、文明接待等工作制度,擺放調解流程、訴訟指南、要素式文本等,選派2名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組成訴訟服務團隊常駐縣綜治中心,訴調委調解員同步入駐,會同開展訴訟咨詢、指導調解、訴調對接等工作。在鄉級綜治中心采取隨駐的方式,結合前期建立的法官聯系鄉鎮工作站及訴訟服務“聯鄉包村”工作模式,通過“點對點”指導、巡回審判和視頻指導等方式開展對接工作,最大限度釋放矛盾糾紛預防化解的強大效能。自進駐以來,在縣綜治中心牽頭統籌下,天全縣法院與相關單位協同化解農村土地流轉、農民工工資追討、商品房銷售等涉穩涉眾型糾紛95件。
從推動強化調解組織建設激活基層治理細胞,到在線調解打破糾紛解決時空壁壘,再到融入綜治中心構建治理共同體,這不僅是天全縣法院的成長軌跡,更是新時代“楓橋經驗”傳承發展的生動注腳。
面對時代的新挑戰、人民的新期待、科技的新進步,人民法院的司法為民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面向未來,天全縣法院將錨定治理航向,強化數字賦能,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基層善治,在治理航道上書寫更高水平的法治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