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轉眼間,我已在瀘州中院少審庭工作了十一年。從青澀的書記員到如今兩個孩子的母親,我的人生軌跡與“瀘法麒麟”品牌的發展緊緊交織。那些伏案記錄的日夜、那些庭審內外的溫情瞬間、那些孩子們的笑臉與淚水,都讓我深切感受到:司法不僅是冰冷的條文,更是守護人間溫情的火種。
2014年,我剛進入法院工作時,瀘州兩級法院的普法品牌還呈現“一縣一品”的分散格局:江陽區有“螢火蟲”、古藺縣有“獨角獸”,足夠生動,卻無法形成體系。2021年,為凝聚兩級法院力量,強化全市法院的品牌效應,瀘州中院黨組決定整合資源,將地方特色與法治文化深度融合,推出了“瀘法麒麟”特色法治文化品牌。 第一次聽到“瀘法麒麟”這個名字時,我就被其背后的寓意深深吸引——它的Logo以瀘州出土的“麒麟溫酒器”為原型,獨角象征古代法獸獬豸的公正,天平與酒壇的融合則寓意“守護酒城公平正義”。那一刻,我意識到,這不僅是名稱的更迭,更是一次司法理念的升華。 2022年,“瀘法麒麟”正式成為全市法院統一的法治品牌;2024年,我們庭的“守老護小助殘”工作也被納入“瀘法麒麟”八大模式之一。 少審庭是一個女性占比75%的團隊,我們既是法官、書記員,也是母親。這種雙重身份,讓我們在面對涉未成年人案件時,多了一份天然的共情。“瀘法麒麟”誕生后,少審庭的法官們,以“法官媽媽”的身份探索建立了對未成年人“柔情審判”模式。我清晰地記得,庭長在動員會上說:“我們的目標,是讓每個孩子感受到司法的溫度。”這句話,成了我此后工作的座右銘。 在少審庭,我們用母愛點亮司法之光。2020年,我參與記錄的一起撫養權糾紛案中,法官在判決書后附上了一封手寫信:“親愛的孩子,無論父母如何選擇,法律都會守護你成長的權利。”這封“判后寄語”被媒體轉載后,引發廣泛共鳴。如今,“判后不離線”已成為我們的常態——定期回訪、心理疏導、協調就學……我們不僅是案件的記錄者,更是孩子們成長的守護者。 每年開學季,我們的“瀘法麒麟·守護成長”活動都會走進校園,開展“模擬法庭”等生動形象的普法宣傳活動;在納溪區法院啟動的“瀘法麒麟·云溪司法救助”項目中,我們為困難群眾爭取賠償、聯系社會救助;“瀘法麒麟·法潤鄉村”行動中,我們用快板、小品使法律條文“活起來”。一位村民曾感慨:“以前覺得法院高高在上,現在法官成了咱自家人!” 今年,是“瀘法麒麟”誕生的第五年,也是我們家迎來新生命的一年——我的二胎寶寶出生了。抱著懷中柔軟的小生命,我常想起少審庭那些曾無助哭泣的孩子。作為一名母親,我更加懂得:司法者的使命,是讓每個孩子相信人間值得。今天,“瀘法麒麟”已獲評全國法院文化建設特色項目,少審庭也榮獲“全國三八紅旗集體”。但榮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作為一名書記員,我或許沒有法官的法槌威嚴,但每一次細致的記錄、每一場用心的普法、每一封溫情的回訪信,都是對“瀘法麒麟”精神的踐行。這十一年,我見證了品牌的成長,品牌也重塑了我的人生。 愿未來的歲月里,我們繼續以司法為鎧,以母愛為燈,讓“瀘法麒麟”的守護之光,照亮更多人的幸福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