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一村一品”農業產業發展,積極貫徹縣委政府關于《喜德縣2019年“以購代捐”扶貧實施方案》,切實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近日,喜德法院再次開展“以購代捐”扶貧活動。
此次以購代捐活動,喜德法院結合幫扶工作實際,由院黨組統籌協調、駐村工作隊負責具體實施,組織全院干警以略高于市場的價格從幫扶聯系的洛哈鎮正洛村貧困戶處購買價值4000元的苦蕎麥,并精加工成一、二級蕎粉交給干警,又將加工過程中產出的蕎渣返還給貧困戶用于飼養牲畜,一舉兩得。
正洛村位于洛哈鎮東南部,距離縣城32.7公里,全村貧困戶180戶743人,海拔在2400米-3608米之間,氣候寒冷,且轄區內耕地均為坡地,除了種植玉米、馬鈴薯和苦蕎外,沒有更多的農作物和經濟作物。該地自然環境優美、空氣質量好,優越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適合發展高山綠色養殖,但受交通和基礎設施因素的制約,村民種、養殖的農副產品無法及時的運送到市場進行出售,造成了銷售難的問題,嚴重影響村民經濟的發展。
在駐村工作隊和村三職干部的帶領下,貧困戶飼養有綿羊、牛、烏金豬、烏骨閹雞等。正洛村為此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采用“農戶+專業合作社”的模式,通過前期試養和投放市場后,深受消費者青睞且供不應求。目前,擬規模化的開展養殖,以“扶貧+市場”理念,將“以購代捐”設計成公益項目,構建“貧困戶+專業合作社+第一書記+電商平臺+消費者”聯結機制,實現供需雙方有效對接,以此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2019年以來,喜德法院駐村工作隊和全院干警,通過自己以購代捐和發動親戚朋友踴躍參加的方式,已購買對口幫扶的貧困村貧困戶飼養的價值11萬余元的綿羊、烏金豬乳豬、烏骨閹雞以及價值5800余元的土豆、蕎麥等農副產品,打通貧困戶與市場對接“最后一公里”,有效解決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切實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推動形成讓購買者有回報、讓受助者有尊嚴的新型幫扶協作關系。(陳昭敏 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