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人民法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和四川省高級法院的部署要求,“三道防線”縱深推進訴源治理,全面推進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在上級的領導下,東興區法院主動應對矛盾糾紛多元化、復雜化、多發化、涉眾化態勢和突出的人案矛盾,以保護群眾根本利益為目標,按照非訴、不宜訴、不必訴、宜訴的分類化解思路,將訴源治理作為法院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抓手,筑牢訴源治理“三道防線”,進一步對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進行完善,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今年1月至10月,法院民商事一審案件新收3879件,同比下降7.4%。
【第一道防線】源頭防控,形成多元預防化解糾紛的新機制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天下無訟”是訴源治理的最高追求。東興區法院堅持以源頭防控為基礎,積極向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區委政法委等匯報,區委、區政府切實承擔起多元解紛的主導、主管、主抓、主辦職責,在人力配備、經費保障、培訓指導等方面保障有力,訴源治理萬人起訴率等納入專項目標考核,努力將各類矛盾糾紛預防在源頭、化解在萌芽階段,形成多元預防化解糾紛的新機制。
制度規范,有序推進。為進一步推進訴源治理實質化,東興區法院先后出臺了《關于推進訴源治理實質化運行實施方案》和《關于全面推進訴訟服務中心實質化運行實施方案》等制度方案,并根據訴源治理新要求,修改完善了《落實多元化調解推行訴非銜接機制》,配合區委政法委建立健全了多調中心系列機制、制度等,確立了訴源治理創建示范單位和鎮(街道),完善多元化解機制,有序推進司法調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律師等專業、行業調解的銜接等矛盾糾紛化解與科學管理。
法治宣傳,意識設防。2020年,東興區法院常態化開展法律七進、送法進校園、法治文化下鄉、庭審觀摩、法庭開放日、平安創建等形式多樣的法治宣傳活動800余人次,通過“官微、官博、官網”三位一體平臺,與本地主流媒體溝通合作,共拍攝開庭說法案例11.5期。推送法律知識和法治案例,進行以案釋法,受教育群眾達10萬余人次,借助平安建設、脫貧攻堅構建精準普法新格局,讓法治精神家喻戶曉、深入轄區人心。
強化指導,筑牢調解。東興區法院建立了由各民商事庭長對轄區內19個鎮、街道辦事處調解委員會、行業調委會的指導制度,加強對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委員會的指導和聯系,鞏固司法調解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的銜接,推動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減輕當事人訴累。近年來,通過電話、現場指導和接受咨詢等方式對各級調委會指導179件次。
【第二道防線】內外融合,暢通非訴化解糾紛預防新平臺
東興區法院對已經產生的矛盾糾紛,依托訴調對接、訴非銜接進行分流化解,利用“雷昌根調解工作室”、人民調解、行業調解、特邀調解員,以“一站式”為載體,構建“四化融合”的非訴化解糾紛預防新平臺。
建立“雷昌根調解工作室”,糾紛調解品牌化。2013年7月,東興區法院創新特色調解文化,在全市法院率先成立以全國模范法官雷昌根命名的“雷昌根調解工作室”,現有特邀調解員3名。2017年9月,雷昌根同志退休后返聘到司法調解中心從事調解工作,著力打造“雷昌根調解工作室”品牌。兩年多來,“雷昌根調解工作室”進一步推廣和運用“三心”(熱心、關心、愛心)“六法”(親情法、疏導法、推謬法、情理相濟法、周援法、換位法等調解方法,委派調解案件864件,成功調解402件,調解率為46.5%,邀請調解483件,成功調解296件,參與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糾紛化解和專業調解委員會案件調解,成功調解87件。
完善“一站式”,糾紛化解智能化。全院在2018年搬入新審判大樓后,高度重視以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和訴訟服務機制建設,統一規范設置訴訟輔導、自助服務、第三方服務等功能區,積極引入集約化送達中心等社會化服務,開展電子送達、郵寄送達等多種方式,有效剝離了審判輔助事務。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以新建成的訴訟服務中心為載體,線上利用“四川微法院”“人民法院調解平臺”等平臺延伸司法服務觸角,極大限度減輕當事人訴累,2020年1月至10月,調解平臺處理案件881件,微法院收案915件,大力進行智能化、信息化建設。
入駐調解組織,糾紛解決集中化。在區委和區委政法委的領導下,人民調解、家事糾紛調解、保險及物業糾紛等12個調解組織入駐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協調中心,先后與司法局簽訂關于加強司法調解和人民調解的銜接辦法,與區人社局、總工會簽訂關于加強勞動人事爭議糾紛訴非銜接的工作意見,與區衛健局簽訂關于加強醫患糾紛訴調對接的意見,與市保險協會簽訂關于進一步加強保險糾紛訴非銜接的工作意見,發揮行業調解和行政調解對于矛盾糾紛化解的專業力量,運用調解組織集中力量解決婚姻家庭、物業糾紛、交通事故、醫患糾紛等類型化糾紛,使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實現案結事了人和,減少訴訟進入法院。
與東興區委政法委員會聯合出臺《訴源治理示范單位(項目)創建活動實施方案》,通過開展為期三年的訴源治理示范單位(項目)創建活動,打造了一批訴源治理工作亮點,培育一批訴源治理工作典型。在全區各基層法庭轄區,法庭所在鎮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協調中心入駐法庭,并根據涉訴糾紛分布情況、主要類型及成因,在非法庭所在鎮(街道)設立訴源治理工作站,建立由員額法官、法官助理和輔助人員組成的專門工作團隊,定期或不定期到站開展法律咨詢、糾紛分流、聯系社區(村社)、調解指導、多元解紛、司法確認、訴調對接、訴訟服務等工作,既加強了與基層黨組織、調解組織、自治組織的聯系,也便于為群眾提供服務。目前,已在田家法庭轄區的范長江紀念館景區掛牌設立了訴源治理工作站和旅游巡回法庭。
重大領域矛盾糾紛專項治理。近期,在區法院積極推動下,區委政法委組織協調區住建局、區司法局、區信訪局等部門,按照“一樓盤一專班”的工作要求,對東興區的“問題樓盤”開展綜合整治和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處置。此外,還對納斯達克健身、銀奧健身、網絡買賣合同糾紛等三大聚眾性糾紛進行專題研究,成立專班,化解矛盾糾紛,針對全區物業服務合同糾紛眾多,由“雷昌根調解工作室”抽出2名特邀調解員,專職負責物業合同糾紛案件的訴前調解,并配合區委政法委成立的專班,處理“問題樓盤”的訴前化解工作。
邀請律師事務所,糾紛處理專業化。2017年初,東興區法院在全市法院系統率先特邀四川漢安律師事務所、四川樸治律師事務所、四川沱江律師事務所入駐法院司法調解中心,自律師作為特邀調解員入駐訴訟服務中心以來,為2500余人次來訪群眾提供了專業的法律咨詢等法律服務,為信訪群眾解惑釋疑,代理申訴等法律幫助,糾紛化解高效便民。代理申訴案件6件,接待信訪咨詢,化解來信來訪案件大約40余件、參與重大信訪化解案件2件。
【第三道防線】內生動力,形成法院訴內解紛新格局
對于通過兩道防線過濾后進入訴訟的案件,東興區法院堅持調解優先原則,構建庭前調解、繁簡分流、專業審判“三位一體”訴內解決機制。
庭前調解,案結事了人和。法官對法律規定先行調解為必經程序的案件或者案件爭議不大的婚姻家庭、物業服務、買賣合同、勞務合同、租賃合同、保險合同等涉民生糾紛,主動引導當事人庭前調解,并與婦聯調解、房產物業調解、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環境保護調解、消費調解、農村土地調解、保險調解、專業法官調解等有機結合,達到案結事了人和的目的,2020年1月至10月,區法院民商事調解、撤訴結案1942件。
繁簡分流,提高司法效率。根據民商事案件類型化特點,區法院先后出臺了《關于民商事案件繁簡分流的實施辦法(試行)》《民事案件繁簡分流審理工作規則(試行)》《關于建立民商事速裁工作機制的通知》等制度方案,設置程序分流員實現審判案件快慢分道,設前后臺二重審判團隊,前臺負責“門診式”簡案快審,快速審結60%以上的簡易案件,2020年1月至10月,全院簡案快審收案1349件,結案1244件,結案率高達92.2%,平均審理天數19.71天,極大地提高了司法效率,后臺負責“手術式”繁案精審,精細審理40%以下的疑難復雜案件,切實改變過去“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審判模式。
專業審判,提升審判質效。東興區法院成立交通事故、企業破產、環境資源審判等專業審判團隊,審有所長,審有所精,保證案件公正高效審理,達到裁判尺度統一和有效化解矛盾的目標,從而實現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提升審判質效。
東興區法院對筑牢訴源治理“三道防線”的實踐,是新時代傳承創新“楓橋經驗”的新探索。區法院將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創新發展楓橋經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繼續加強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深度探索,立足治標、著眼治本,進一步從源頭上緩解“人案矛盾”,進一步縱深推進訴源治理,為內江創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童永勝 四川法制網 高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