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貨款糾紛,今天終于了結了!”2025年5月14日中午,在屏山法院龍華法庭的電子屏幕上,被告陳某通過"云上法庭"系統向原告張某完成24000元轉賬后,各方當事人望著彼此斑白的雙鬢相視而笑。這場持續十余年的買賣合同糾紛,在龍華法庭承辦法官蔣唯的悉心調解下終于畫上圓滿句號。
2014年,薛某、楊某向經營木材生意的伍某支付5萬元預付款訂購貨物。后因貨物交付問題產生糾紛,薛某、楊某主張僅收到價值1.6萬元的貨物,剩余3.4萬元的貨物未收到,而薛某、楊某將3.4萬元的貨款轉給了伍某,而伍某堅持剩余貨物已通過中間人交付。十年來雙方多次協商未果,矛盾日漸加深。從以前的友好生意伙伴,到拒絕接聽對方電話……
受理該案后,蔣唯法官仔細梳理數十頁泛黃的交易憑證,發現關鍵中間人早已失聯,雙方各執一詞,案件陷入"事實查明難、證據固定難"的困境。
"不能讓陳年舊賬成為群眾的心結。"蔣唯法官創新采用"三步調解法":先通過類案檢索展示相似判例,用可視化方式釋明法律后果;再引導雙方換位思考,用"背對背調解"化解對立情緒;最后借助"云上法庭"突破時空限制,讓身處異地的當事人實時對話。從2025年2月開始,累計和原被告雙方電話溝通60余次,原告的心結逐漸解開,被告也從一開始的抗拒,到最后同意法官的調解方案,經過承辦法官與雙方多次電話溝通協調,最終同意各自按照相應的比例分擔那十年前不翼而飛的3.4萬元貨物損失。
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耐心調解,伍某最終同意當庭支付剩余貨款,楊某也自愿放棄利息主張,雙方跨越十年的心結在云端消融。
"當年訂貨時我頭發還烏黑呢,現在孩子們都成家了,我頭發也白了不少了。"視頻連線中,楊某和薛某的感慨道出了在場所有人的心聲。這場調解不僅實現了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更彰顯了司法為民的溫度——審判席前擺放的"立審執一體化服務指南",執行通知書模板等便民材料,正是屏山法院踐行"一件事一次了"改革的具體寫照。
近年來,屏山法院龍華法庭深入推進"楓橋式人民法庭"建設,創新牽牛花"三全調解"機制:全流程調解覆蓋立審執各環節,全要素調解整合人民調解員、鄉賢等社會力量,全時空調解運用5G智慧法庭打破地域壁壘。2023年以來,通過"云調解"方式化解糾紛160余件,為當事人節約訴訟成本80余萬元,真正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司法承諾,考慮到大多數當事人白天上班,每周利用周二、周三、周四午間和晚上開通“牽牛花”午間、夜間云上法庭通道,以人民為中心,做到便民利民,悉心溝通,讓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十多年后雙方通過云上調解系統再次隔空握手,矛盾糾紛化解后依然是好朋友,我心里由衷為他們感到高興,希望該案各方當事人以后還能繼續進行生意合作,我們要繼續秉持"如我在訴"的司法理念,讓每一起案件的辦理既彰顯法治力度,又傳遞司法溫度,在定紛止爭中書寫新時代"馬錫五審判方式"的嶄新篇章。”蔣法官在辦案手記中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