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網
        法治文化研究會

        地方高校構建社會服務“協同育心”模式探索

        來源: 作者:楊麗麗 蒲荔塬 發布時間:2024-05-31 15:06:14

        美國教育家克拉克·科爾(Clark Kerr)在《大學的功用》一書中提出多元化巨型大學觀,在克拉克看來大學的職能應是多元化,是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的。大學的目的也需為國家和社會進步做貢獻。近年來,心理健康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地方高校心理相關建設加強,具備人才隊伍、精品課程建設、基礎設備等,并且相較于社會團體組織及機構有著完整的人才培訓師資力量以及人員儲備。《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文件中也提出了“校企協同,合作育人”,指明地方高校教育實踐的方向。地方高校通過社會服務積極參與實踐,建構“高校—社會”直通育心模式,運用高校資源對接社會需求,協同工作,共促社會穩定。

        一、地方高校育心工作要面向社會服務社會

        1.社會育心工作需要高校發揮服務職能

        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設較為完善,為社會服務能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彌補社會育心工作資源不足的缺點。近年來,地方高校社會實踐聯動成為社會服務工作的關鍵組成部分,通過實踐平臺,積極為地方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提供專業化的服務,如心理咨詢、人員培訓、課程開發等。借由高校學術資源的豐富,構建合作服務,推動開展各類項目或活動,心理教師及學生積極服務社會一線,促進社會育心工作專業化發展。

        2. 高校育心工作必須通過社會服務促進長遠發展

        地方高校通過社會實踐,增強學校服務職能,協助教師提升學術實踐導向及科研成果轉化,使學生有機會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提升育人質量。社會實踐也使學校能及時了解地方社會的需求,調整和優化人才培養計劃,為其輸送更多符合發展需求的專門人才。地方高校社會實踐對于促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對接、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增強地方高校的社會服務 、推動社會實踐的社會化運作以及建立校地聯動機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以服務社會為視角的地方高校“協同育心”路徑選擇

        首個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月大會提出要積極聚合平臺資源,探索利用先進技術賦能,提供多元化和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服務。高校根據社會需求調整轉變育心工作,不僅滿足社會緊缺也更進一步推動自身育人工作縱深發展,因此高校要勇擔社會服務職能,探索構建協同育人新思路。              

        1. 構建校地深度協作,建立合作機制

        通過深度合作,高校可以為地方提供技術支持、人才培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支持,同時也有助于高校與地方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推動高校與地方的深度融合。校地合作項目推動當地社會的發展,根據當地的實際需求進行定制化設計,確保項目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高校與地方可以共同建設研發平臺、孵化器等機構,為當地產業和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整合雙方的資源和人才,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除此之外,高校可以為地方政府和企業提供人才培訓和學歷教育等服務,提高專業服務人才質量,提升地方人才總體素質。高校可以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當地產業和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創新動力。校地合作機制建立有助于高校擴展實踐平臺,聯動地方合力育人工作,實現全方位育人。

        2. 實施多舉措并行,全面提升素質

        師資力量是進行社會育心工作的關鍵資源,專業高素質教師隊伍是高校促進協同育心工作的利器。一支高素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進行心理服務以及培訓的主導者實施者,其專業能力和咨詢經驗對于社區人員的培訓至關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扎實的知識基礎,緊跟當前學生時代特點,不段提升個人業務水平能力。從社會服務視角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提升應對當前競爭壓力巨大環境下學生出現的負責問題,注重鍛煉新問題解決能力。高校可估計教師參與社會相應需求單位,建立鏈接,對口參與心理服務,在實際問題中累計經驗。同時也加強了教師與社會的聯系,構建了兩者之間的橋梁,有利于助推學生參與到社會工作中,拓展學生就業路徑。

        3. 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強化責任擔當

        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及學生需要掌握當前社會發展方向,增強社會責任感。教師在專業教學及培養中,要主動了解當地社會現狀,調整學科教學設置,培養其適應需求的能力。如關注本地青少年學業心理問題、中心小學教師心理素質培養、社區人員心理服務勝任力等,鼓勵有能力的教師貼近當地實際問題開展項目研究。同時要鼓勵高校心理學相關專業學生及培訓的心理委員參與社會活動,推動學生將知識運用實踐中去,學生實際參與問題解決,融入當地社會,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社會,推動學生參與社會服務,以后積極投身社會服務工作,并且也提升學生個人專業能力,增加學生社會責任感和認同感,培養學生擔當精神。


        責任編輯:楊雪嬌

        新聞總署國登2012-F00075847號· 知識產權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連續出版物刊號 川KXO1-093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 川B2-20191090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川網文【2019】5415-440號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許可證 川字第00217號

        出版物許可證 新出發字第510105010299號 · 川文旅審函【2019】886號 · 川新廣審批準字【2017】335號 · 川法學文研批字【2015】012號 · 川法文批字【2019】009號 · 川新廣批函字【2016】30號

        國家商標局受理第23862702號 · 網絡安全資格認證第23955號 · 省法治文化研究會融媒體中心負責技術、維護和管理

        蜀ICP備18021130號-2 川公網安備 51010402001487號

        本網站(非新聞類)刊發信息不代表主辦單位和本網之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本網刪改·法律顧問: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專家委(何艷律師)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 四 川 法 制 網版權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cszw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腦版 | 移動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郑州市| 庆安县| 玛曲县| 横山县| 滦南县| 镇远县| 大新县| 沈丘县| 泊头市| 毕节市| 兴和县| 常德市| 永善县| 育儿| 三门县| 佛冈县| 八宿县| 仁怀市| 布尔津县| 中牟县| 大埔县| 南乐县| 南澳县| 临高县| 怀集县| 洛宁县| 诏安县| 红桥区| 库尔勒市| 丹凤县| 长岛县| 新巴尔虎左旗| 乐都县| 团风县| 深州市| 六枝特区| 桃江县| 太仆寺旗| 伽师县| 化德县| 隆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