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產業路建設是產業興旺的前提,綠色崛起是峨邊最大的底色。峨邊彝族自治縣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奮斗鄉村振興。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產業路建設助推農業產業有序發展。連日來,筆者深入峨邊彝族自治縣紅旗、沙坪、毛坪、新場等鄉鎮,來到峨邊農村產業路建設現場,實地查看農業產業路建設情況,與自治縣農業農村局相關站股室走訪座談,通過走訪專合社、家庭農場、新型職業農民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峨邊農業產業路建設現狀
峨邊彝族自治縣位于川西南小涼山區,縣域面積2382平方千米,彝區、山區、貧困地區三重疊,轄13個鄉鎮91個村,人口15.1萬,其中彝族人口5.3萬,占36.6%;全縣耕地面積9.8萬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0.81畝。林地面積27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8.56%,居全省第一。全縣有縣道300.5公里,鄉道483公里,村、組道541公里。截止2021年,全縣累計實施產業路100余公里,總投資8000余萬元。10戶以上的群眾聚居區,通組路覆蓋率已達到100%,戶與戶之間的連戶路,覆蓋率達到98%以上。
所謂農業產業路是為發展農業產業而修建的道路,就是促進農業發展的路。產業園區外部的產業路稱為“大產業路”,產業園區內的產業路或機耕道稱為“小產業路”。由于產業園區和集中區有各種道路與外部聯通,因此,與國道、省道、縣道、鄉道、村組道路聯通,連接到田間地塊的道路(農業機械可以依托建設道路進入田間地塊作業,簡稱機耕道),服務產業發展的道路都可稱作產業路。目前,全縣產業路建設現狀大致為:
(一)加快鄉村道路建設,“大產業路”基本完善。
近年來,峨邊經過近年脫貧攻堅、交通大會戰,大力改善農村道路交通條件,農村公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全縣公路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國省干道暢通外,有縣道300.5公里,鄉道483公里,村、組道541公里。根據峨邊傳統農業分布和農民聚居區的布局、新規劃的“三河三帶”產業布局。目前,產業園區、產業帶、具備一定規模的基地,外部連接基本涵蓋和通暢,“大產業路”基本完善。
(二)農業產業初具規模,“小產業路”加快推進。
2014年開展脫貧攻堅以來,“三區多園”、“三河三帶”產業規模初步形成,產業道路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按照縣委、縣政府決策部署,農業產業道路建設由自治縣農業農村局牽頭規劃實施。近年來,通過收益鄉鎮和村組、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努力,截止2021年,全縣累計實施產業路100余公里,總投資8000余萬元,“小產業路”加快推進。目前,隨著鄉村振興步伐加快,產業路建設需求與日俱增,為解決產業路建設瓶頸,縣委、縣政府整合各種資源,多方籌資,加快產業路建設步伐,為峨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堅強保障。
二、農業產業路建設主要做法
近年來,峨邊在脫貧攻堅中把產業路建設作為助農增收的重要抓手,加快特色農業產業園區和集中區規劃建設,初步形成了大渡河、官料河、白沙河三個百里產業帶,構建了獨具特色的“2+3”山區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以全域旅游布局特色農業,以園區建設引領產業融合,13個鄉鎮縣級產業園初具雛形,農業產業路加快推進,促進了山區現代農業發展。
(一)整合資源,匯聚各方力量合力攻堅產業路建設。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產業路建設,整合縣上發改、交通、農業、水利、林業、商務、組織等部門資源,明確農業產業規劃和產業園區規劃、產業路建設由縣農業農村局牽頭,各職能部門配合,統籌規劃方案,統一組織實施,實現了集中力量辦大事,聚力建設產業路。
(二)規劃先行,做到產業園區建設與產業路規劃建設相適應。峨邊圍繞全縣林竹產業、桃、李、彌猴桃等水果產業、茶產業,高山蔬菜等產業,結合現有產業基礎、自然條件,通過鄉村集中民智民意提出初步規劃,縣級部門統籌全縣產業統一布局,集中規劃了各類產業園區、產業集中區,在產業集中區規劃的同時,明確由縣交通運輸局規劃園區外道路聯通,主要是通過鄉村道路進行規劃,并負責組織實施;園區內的機耕道由縣農業農村局負責規劃并組織實施,兩個部門統籌協調規劃方案和實施辦法,協同推進,實現了園區一旦建成,產業路就配套到位。
(三)整合資金,探索解決產業路建設資金瓶頸。產業路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由于各職能部門資金渠道不同,用途不一,如何合規整合資金辦大事,峨邊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服務農業農村職能,資金來源、用途往農業上靠,圍繞農業產業發展,積極向上爭取資金,交通運輸部門資金用于建設產業路外通道,既鄉道、村道,打通外循環;縣農業農村局資金用于建設園區、集中區內通道,打通內循環;林業部門資金整合建設森林防火通道,其它部門資金整合發展產業、建設電商平臺和組織陣地,不足部分縣財政補助投入。
三、產業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村產業路發展,農業產業路建設推進力度較大,為峨邊農業產業發展提供發展動力,但存在以下主要問題,一是產業路建設力量整合不夠。縣道和鄉村道路規劃建設和管理維護由交通部門負責,產業路規劃建設和維護管理由農業農村部門負責,存在資源和力量整合不夠。二是缺少全縣統一規劃,部分規劃結合產業發展不緊密。由于全縣產業路規劃是由各鄉鎮自行規劃上報,無統一的全縣產業路規劃方案。鄉村路建設主要是考慮出行方便,斷頭路較多,加上產業布局隨時都在變動,存在道路與產業發展不相適應等問題。三是產業路建設投資渠道單一。只有上級政策性投資和縣財政補助,社會投資和個人自籌投入較少,存在產業路建設資金不足等。
三、農業產業路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農村產業路建設是產業加快發展的前提。結合峨邊產業發展實際,通過產業路建設,改善區域路網結構,加快農文旅融合發展和特色種植、養殖等特色產業的發展,為全域旅游打下堅實基層,接續鄉村振興又出發,美麗幸福峨邊再啟航!
(一)項目資金打捆,整合現有資源。縣委、縣政府整合建設資金,落實項目打捆,安排由縣農業農村局牽頭,交通、發改、林業、旅游、文化、商務、組織等部門組成產業路建設領導小組,整合道路建設、產業發展、電商平臺、陣地建設等資源,對口爭取上級資金、項目,圍繞全縣種植業、養殖業、林產業、旅游業、文化產業、電商平臺、陣地建設發展建設項目、資金合力,加快推進農村產業路建設。
(二)高標準規劃,高質量發展。按照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要求,結合全縣已有產業集中區和“三河三帶”產業布局,縣委、縣政府結合“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邀請專家對峨邊各鄉鎮、園區產業路進行規劃建設,提升產業路質量,拓展產業路覆蓋范圍。以“三河三帶”為重點,統一規劃園區或集中區、結合成片退耕還建設人工林,新建、改擴建產業路,提升產業路使用效能,發揮產業路在農業產業發展積極作用,減輕林農運輸成本,增進林農經濟收入。同時,結合全域旅游需要高位規劃,實現暢通外部大循環,連通內部小循環的目標,為峨邊全域旅游發展提供相應支撐。
(三)強化組織管理,多方籌措資金。縣級相關部門、各鄉鎮和部門積極與國家、省、市主管部門匯報對接,結合“十四五”產業路建設規劃綱要,爭取資金、項目,在峨邊大地落地落實。在產業路規劃建設過程中,除爭取上級資金補助外,還有加大縣級財政投入的力度,積極爭取民間資金投入,撬動社會資本參與產業路建設,以彌補產業路建設資金不足。產業路建設涉及征地拆遷補償等,按照“誰受益,誰負擔”原則,落實“屬地管理”,按照“一事一議”方式解決。
作者:峨邊彝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 趙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