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作為四川省蔬菜種植大縣,是西南地區最大的保供基地,被譽為“中國西部菜都”。而坐落于彭州市濛陽街道的四川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是我國西部最大的全國性蔬菜集散農產品交易中心和國家一級蔬菜批發市場,其蔬果年交易量達到800萬噸,交易額600億元,輻射西南、西北、華北等區域,已經成為西部地區保供穩價、帶動農民增收的中堅力量。然而,隨著農產品市場交易主體數量日益增加、交易形態變化以及農產品流通規模持續擴大,涉及農產品的買賣、倉儲、運輸、加工等領域的矛盾糾紛也呈現數量增多、類型多樣化、涉及領域廣泛、對抗性增強等特點,為快速響應、有效調解市場糾紛,保障農產品流轉暢通,更好維護農產品供應體系的穩定和健康發展,彭州市司法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通 過“1+N+X”構建涉農糾紛“金字塔”解紛路徑,將全鏈條式糾紛解決機制嵌入到市場,護航農業特色產業健康發展。
1個解紛中樞,打造塔尖:核心主導解紛航向
齊心協力建平臺。立足區域農業產業發展實際,著眼農產品大型市場、產業園區糾紛難點、痛點、堵點,2024年4月,彭州市司法局設立市級層面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彭州市涉農產品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以下簡稱涉農調委會),搭建了以市委政法委書記為主任,西部菜都社會治理中心、市司法局等12個單位以及蔬果行業協會的相關負責同志為成員的領導小組,負責涉農糾紛化解的總體部署、政策指引和重大糾紛的協調指導。進一步將政法領域、市場監管、交通運輸等各方的行業資源和職能優勢進行有機整合,實現信息共享、資源互補,并明確“6+12”項職責+制度清單,構建了統籌協調、上下聯動、有效推動、督促落實、共建共治的“菜籃子”護穩大格局,形成農產品領域物流運輸、市場交易等各類糾紛化解的強大合力,全面提升了農產品領域的治理水平和糾紛解決能力。
糾紛破解向前置。依附于建立在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區域的西部菜都社會治理中心,涉農調委會將主陣地前移到糾紛治理“第一現場”,并由涉農調委會各成員單位派出聯絡員進駐到治理中心,聯合治理中心建立信息溝通、聯席會議、糾紛信息收集等工作銜接機制,實現一線糾紛治理和部門業務指導的雙向反饋渠道對于收集、識別、反饋的重大疑難糾紛,根據一級響應機制,由涉農調委會主任召集各成員單位負責人,按照“集體研判施策、制定化解方案、各方聯動調處、持續跟進督促、事后復盤分析”重大糾紛處置流程,通過靠前駐點、統籌調度、督導化解,整體實現對涉農產品不同性質、不同等級糾紛的全面、高效處理。
解紛資源擴外延。彭州作為成都國際陸港輔港所在區域,擁有東南亞水果進口一體化產銷供應鏈,涉及農產品的國際貿易呈現出發展迅速、多元化、復雜化的趨勢,為更好應對農產品外貿糾紛,彭州市涉農調委會著力構建全方位的專業調解體系,探索涉外領域糾紛調解合作路徑,與青年企業家商會、福建商會調解委員會建立糾紛化解對接機制,與四川天府“一帶一路”商事調解中心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有效運用商會調解的實踐經驗和行業協調能力,發揮涉外商事調解的專業知識和調解技能,為彭州市涉農產品領域國際貿易糾紛的解決建立儲備豐富多元的調解資源庫。
N 類協同方陣,筑牢塔身:多元強固解紛核心
“一站解紛”立體系。彭州市構建涉農產品糾紛“一站式”解紛體系,將公共法律服務站、仲裁庭、“蔬香法庭”等工作實體嵌入西部菜都社會治理中心,通過整合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和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等解紛力量利用“微網實格”、法律服務訴訟服務等資源,實現涉農產品糾紛訴求受理、信息匯總分流調處、調解增效(司法確認+賦強公證)、仲裁、訴訟、心理疏導的“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形成“調解 +N”集約式解紛公式,促進解紛過程中信息的快速流通和程序的順暢銜接,為當事人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糾紛解決途徑,減少了因糾紛化解梗阻帶來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損失等損耗。2024年4月四川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某勞務公司因拖欠民工工資20余萬元,導致30多名民工聚集討薪。依托“一站式”解紛機制,涉農調委會、司法所、派出所等迅速響應,進行聯合調處用3個小時快速化解糾紛,有效遏制群體性事件發展。
“四級聯調”定路線。綜合考慮所涉范圍、爭議體量、法律關系等因素評估糾紛復雜程度,將涉農產品糾紛依照'簡單糾紛現場調、一般糾紛專職調、復雜糾紛聯合調、疑難糾紛專案調”的四級聯調路線圖,實現糾紛的層級篩選和有序流轉,從而確保糾紛能夠被引導至最為適宜的調解層級,有效防止糾紛積壓現象的發生。2024年2月,異地客商劉某某從海南購買了一批價值8.3萬元的火龍果,委托四川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商戶張某某代賣,其間雙方因代賣價格倉儲管理等問題發生爭執,雙方情緒激動、爭議較大,在現場調解無果的情況下,為避免矛盾升級,涉農調委會調解員迅速將糾紛導流至二級專職調解模式,召集專職調解員、駐點律師進行專業調處,通過厘清事實、明法析理,于糾紛受理次日化解了雙方糾紛。
“專業智囊”促調和。配備2名專職調解員、14名兼職(特邀)調解員,涵蓋了鄉賢、專屬網格員、仲裁員、市場監管人員、法律工作者等各領域人員。在此基礎上,根據糾紛類型的差異,建立了買賣糾紛、運輸糾紛、勞資糾紛、綜合糾紛四個專業調解團隊,從而實現了專業調解力量與糾紛類型的精準匹配。同時,為了持續提升調解員隊伍的專業水平,建立了“一月一主題”人才賦能機制,每個月設定不同的專題方向,通過培訓講座案例分享、研討交流等豐富多樣的形式,邀請各行業專家、業務骨干到調解委員會授課,不斷更新調解隊伍綜合知識儲備、提升實踐技巧。通過專業調解團隊的努力,涉農調委會成功化解糾紛1532件,調處成功率達 98%。
X種輔助要素,夯實塔基:立體強化解紛助力
糾紛感知促預警。涉農產品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堅持加強矛盾糾紛的深度排查工作,通過線下走訪、行業協會報告、“12345”熱線反饋、“110”警情流轉等多重渠道搭建信息收集載體,按照“定期+不定期”“日常+專項”相結合的排查機制,以網格員每日巡邏排查為基礎頻率,確保對常見的糾紛隱患的持續監控。同時根據農產品生產經營的季節性特點、市場突發變化以及政策調整等情況,對農產品市場開展不定期的專項排查,保證糾紛隱患排查既有連貫性,又能及時應對新問題,為提前防控風險提供依據。
科技賦能注動力。延伸涉農產品智慧解紛場景,以“微網實格”線上治理平臺為核心樞紐,接入“蓉e報”、市場視頻監控、物聯感知等智慧終端,通過“微網實格”線上治理平臺與多種智慧終端的協同運作,為糾紛處理提供快捷的上報渠道、直觀的依據和豐富的信息維度,形成了全方位多維度的信息網絡,完善了矛盾糾紛受理錄人、分流轉辦、限時辦結、預測預警等線上流程,建立起貫穿線上線下糾紛排查、報告、反饋、處理的工作閉環。
法律服務強供給。以西部菜都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為“能量站”,充分發揮其法律咨詢、調解服務、公證辦理等一體化公共法律服務功能,為涉農產品解紛工作筑牢堅實的法律后盾。通過現場受理、預約服務、引導辦理等方式,在糾紛化解中接入法律咨詢、法律援助、公證賦強等法律服務;同時在涉農調委會匹配24小時自助法律超市,打破時間限制,實現24小時不間斷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法規查詢、糾紛化解途徑查詢、法律文書模板下載等智能服務,全方位、全時段地為涉農產品糾紛解決提供有力的法律服務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