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在一個平凡的周末,和“執293號案件微信群”作別。兩年的時光,我在這個群里見證著被執行人的“按時履約”,也時時督促著被執行人的“不準時”,勸慰焦急的申請人…有成就感,亦有聯系不上人時的無力感,不過沒關系,堅守總會開花結果,時光是記錄者,約定的“兩年”,積淀了信任,兌現了等候多時的勝訴權益。
這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件,因為聯系不上李某,申請人于2020年向納溪區人民法院遞交了強制執行申請書,一邊是一拖再拖的被執行人,一邊是情緒激動、不愿再忍讓的申請人,雙方矛盾重重、一觸即發。為打破僵局,我與遠在廣東的李某取得了聯系,細聊之下得知,李某認可自己確實尚有賠償款未支付,但因疫情暫未找到工作,懇請申請人給予時間,他愿意分期履行。最終,申請人表示體諒,但對李某仍有諸多不信任,希望承辦人全程見證履行過程,于是,亟待修復的信任,催生了“執293號案件微信群”。
“李某,你抓緊付款,達成執行和解再度失信,申請人會申請將你納入失信名單。”2021年7月3日晚,因被執行人未像往常一樣按時轉賬,申請人在群里詢問,我看見后及時介入,給李某打去電話督促其按照協議約定微信轉款。
和解協議的達成,不代表當事人雙方矛盾的消失。在協議履行的過程,被執行人一方時常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按約履行,矛盾很可能再次激化,最終不得不面臨恢復執行,一旦進入恢復執行程序,必然會消耗勝訴方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法院自身也會付出更多的司法成本,因此,承辦人在微信群里的監督,解決的不僅是群眾的大麻煩,對于執行工作而言更是具有無可比擬的積極意義。
以心換心必獲真心,后面浮現的畫面,體現了零距離溝通的情懷溢價,被執行人如期兌現了自己的承諾,“量體裁衣”的個案執行,最大限度讓當事人感受到公平與正義。跨步2023年,申請人發來了案款全部支付完畢的好消息,互道新年快樂后,我想,我們最大的感慨就是這兩年時光的流轉,記錄著“執行不易”,也彰顯了人民法院對保障勝訴權益的不懈追求,案件執行完畢,當事人雙方都發來了表達謝意的微信消息。
回望2022年,不忘每一次嘗試,讓我們一起再勇敢一點,做不認輸的少年,一站有一站的風景。只要我們懷著生生不息的熱愛,希望會在奔赴未來的途中一路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