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官同志,你看看嘛,我好好的一塊耕田就給霍霍成石子路,你還讓我怎么種莊稼?”
“大爺,您莫急啊,這個法律上是這樣規定的……”
周爺爺耳朵失聰,兒女皆在外打工,成傳紅檢察官只能一個字一個字抄在字條上給他耐心講法、普法、釋法,不一會兒就是一沓紙了,雖然溝通是辛苦了點,但是看著周爺爺不再急得青筋爆出、面紅耳赤,漸漸平靜下來,成檢察官如釋重負。 一塊河灘田,成了石子路老漢 一紙訴訟告上法院 原來家住樂山市市中區水口鎮老人周和林(化名),家有一塊河灘田,某建材公司因為到河中挖石頭,需要租賃周和林兩塊承包地,用以卡車運輸石頭路過,雙方達成口頭協議,每年租金3000元。2014年期滿后,因常年運輸中掉落大量石頭,兩塊出租地變成了石子路,雖然經建材公司改造,仍未達到周爺爺的要求。周爺爺就私下一個石頭一個石頭的進行清理,并與建材公司進行協商賠償事宜。但因雙方差距較大無法達成協議。周爺爺想起了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2018年10月,周爺爺一紙訴狀向法院起訴,要求對方承擔侵權責任并予以賠償。由于雙方系口頭協議,清理土地產生誤工費難以舉證,庭審過程中又沒有正確有效的舉證,導致其訴訟請求沒有得到法院支持。周爺爺不服氣,聽人說檢察院管這事,他敲開了檢察院的大門…… 啥也聽不見,檢察官手抄50頁字條 感動老人 “你說的那是啥?我耳朵背,聽不見。”78歲的老人完全失聰聽不見,和他溝通比尋常人難了不知多少倍,再加上老人因為自行清理石子身體累得夠嗆,糾紛持續5年多,又輸了官司,心里已經極度煩躁。 接待他的成檢察官首先給老人遞上熱騰騰的開水,示意他慢慢講,不著急,他一邊耐心細致地認真聽,一遍飛速地記錄下來,然后條分縷析地給老人“講”解,寫在白紙上,有時候講不透的時候成檢察官還畫圖片,畫漫畫,方便老人理解晦澀難懂的法律規定,一遍不行就再換個角度再“寫”一遍。50頁手抄稿寫下來,周爺爺都有些感動了,他說“從來沒有人跟我交流這么有耐心,我家孫孫也未必這么有耐心。” 上門走訪調查,檢察官讓失聰老人 滿意和解結案 面對老人無助的眼神,結合案件權益受損的事實客觀存在的實際,成檢察官等將案情以及和解結案的打算向分管領導匯報,得到了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他們通過走訪原樂山某建材公司、實地查看耕地受損情況、調閱審判案卷,全面掌握案件事實和爭議癥結,在調查走訪過程中,了解到公司因經營不善已經注銷,其代理人堅持要求依法院判決執行等實情,辦案人員積極與原某建材公司代理人溝通交流,擺事實講法理情理,最終得到了對方理解,提出愿意適當補償并與申請人達成和解協議。申請人周和林失聰但識字,成檢察官等多次上門用筆書寫和打手勢的方式與老人交流,聽取其意見,明晰其訴求。事后周爺爺很感慨地說:官司打了幾年,不說別的,耐心細致與我交流你們做的最好了。2020年12月9日,申請檢察監督案最終以被申請人樂山某建材公司與申請人周和林達成書面和解協議方式結案,周爺爺拿到對方支付的土地賠償金1萬元,開心地露出久違的笑容。 12月28日,樂山市檢察院林開陽檢察官接受記者采訪時評價該案,“民事檢察監督在不影響審判違法監督前提下,加強對弱勢群體的司法保護,不僅是促進社會和諧現實需要,更是司法為民的內在要求。案件最終得到圓滿解決,體現了司法辦案應有的溫情。”(文中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