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龍年仲冬時節,韜哥開車我隨行,到了什邡市洛水鎮漁江社區,參加成德同城民間文藝交流暨德陽市首屆民間文藝匯演·洛水采風活動。8年前,德陽市城鄉統籌采風活動曾在這里舉行,省上的作家,知名的作家,市上的作家,20多人到過這里,采風活動后,2016年年底,一本《作家眼中的德陽城鄉統籌》集文出書。所以,這是我一步一個腳印走過的地方,8年的變化到底有多大呢?
魚眼廣場,彩旗招展,鑼鼓喧天,花衣紅裳,人歡村靚,變化真大。這是我到了漁江的第一印象。是的,以前的漁江村,在2008年地震后重建名字為漁江新村,2020年村級建制改革更名為漁江社區。
看見眼前熱鬧祥和的冬日漁江社區,我又想起了那個美麗的傳說。
說的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住在西海的白魚仙女。她有傾國傾城的貌,她有閉月羞花的容,她有濟世扶貧的才,她有慈悲善良的心,她有千年的修練,千年的道行。自從從魚化為人,就如破繭成蝶的蝴蝶,翩翩在大地上飛舞,悠悠在大自然中尋覓。她裙衣飄飛,仙風道骨,輕盈俏麗,清新迷人。在經過千百次的跋涉、探索、尋找、比較之后,她看中了這塊藍天碧水的天地。她把她的家安在這里。魚江村成了白魚仙女的家鄉,成了她修養生息安居樂業的故鄉。從此以后,這里的人們,豐衣足食民安村富,村里人以白魚仙女的名字給自己的村莊命名為魚江村。想來,白魚仙女是長長久久住在了漁江村。
誰能夠想到,秦漢時期的魚江村是一片堰塞湖。
那時,這里沒有人煙沒有土地沒有莊稼,是非澇則旱的澤國。勤勞的漁江人走到這里,勘察、探索、游牧、耙土、改田、修房、筑路,改造土地建設家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漁江人就這樣一代一代篳路藍縷勤耕苦耘,把漁江幅員面積2.5平方千米的地方打造成了宜居鄉村。如果說白魚仙女飄飄而來在此地護佑蒼生,毋寧說是蜀郡郡守秦人李冰治水導洛通山讓這方土地豐儉由人,收獲頗豐。
李冰,戰國時代秦國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是我們山西運城人。他在任蜀郡郡守職位時,深感水患與民生的淵源關系,他不是科班出生的專業人才,但他懂民生,愛百姓,知民間疾苦,曉生活艱難,自學成才治理水患,踏千山萬水,尋治水良方,歷幾多艱難,采取“深淘灘,低作堰”及魚嘴分流等方法,就地取材,修筑水利工程,前有偉大的灌縣都江堰工程,后有什邡“導洛通山”壯舉,其功德惠及川西大地,被民間譽為“川主”,四川的主人。
站在都江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朱李火堰》碑面前,心里,浮想聯翩。公元前235年,李冰在完成都江堰工程后,來到什邡古瀑口“導洛通山”,修建洛口堰(古稱洛堋,今天的“朱李火堰”),從那時起,什邡高景觀洛口堰和都江堰一道,共同發揮系統工程作用,從而使川西平原水旱從人達到旱澇保收。歷代學者經過研究認為,我們天府之國的的形成,不僅僅有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功勞,與李冰在沱江流域上源興修洛口堰也有密切關系。猶如什邡文化名人郭輝圖老師所說:“不到灌縣不知道都江堰,不到高景關不知道都江堰灌溉系統工程。”感謝先人李冰,讓川人有水吃有水用,讓都江堰與洛口堰鎖住水中蛟龍為民所用。
從兩岸群峰中往前看,一條河流浩浩蕩蕩從眼前流過。下邊地段江水洶涌處是古瀑口,上面山口處是高景觀,山峰中的高景關,屬于什邡地界,對岸是綿竹的云蓋山。高景觀雖然險峻,卻早已經沒有了關險石隘阻攔,如今只有了地名還在人們的眼前心里。山高水高,從山里流出山泉水,河流是洛水,兩水會合入了通溪河,人們取名字叫章水。幾年以來,為納涼避暑,夏季時我與家人年年沿通溪河周圍選擇民居或者農家樂休閑住下,空氣清涼身心愉悅,野花青草樹木讓人親近,自然生態環境良好。
古瀑口沒有開鑿前,其源不窮,其水千里不休,水患連年。李冰接災情報告后到了什邡,巡水道查災情,走山地察地理,制定出一套科學具體的治水方案。《華陽國志·蜀志》說:“冰又導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口,經什邡(與)郫,別江會新都大渡(今金堂)……”后打總結:“又有綿水出紫巖山,經綿竹入洛。東流過資中,會江陽(瀘州),皆灌溉稻田,膏潤稼墻,是以蜀人稱郫繁膏腴,綿洛為浸潤也。” 李冰帶領什邡、綿竹、廣漢千萬民工,用火燒水激方法燒巖石開山,風來雨去,云走霧散,幾度春秋,克服千難萬險完成了導洛通山水利工程,這樣的工程是李冰晚年建設水利工程的又一大創舉,為民眾造福的又一豐功偉績。洛口堰建成后,后人在此基礎上建成朱堰,中分堰口為李堰,兩堰流經什邡地面灌溉農田,左分堰口為火燒堰,流入綿竹。今天我看見的“朱李火堰”就是這樣來的。
都江堰有“二王廟”,這里有“大王廟”,兩廟都是供奉李冰而建的。進了大王廟,左邊空地有高大的漢白玉李冰塑像,李冰峨冠袍帶衣袂飄飄,文能安民,武能治水,眉眼之間盡顯安世濟民的才華橫溢,面容祥和多是人間煙火氣息。“大王廟”里也是道場。民國時期,每年都有數百民工為了歲修石亭江,修葺朱堰、李堰、火堰住在這里。據說,1975年曾在此地后山發現古墓,疑是李冰墓葬。所以,有李冰這位“川主”護佑此地,人們才安居樂業,樹木翠綠青青,田野莊稼豐收。
事實上,一個村莊,一個社區,由房子、街道、小巷、空地組成,而生活在村莊里的一千八百六十五人,是這里的主人。他們在這里,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生活生長,冷暖自知。多少年以前的魚江村,是泥槳村,經濟落后村,消息閉塞村、打架斗毆貧困村。村莊交通不便,村民收入極低。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這里,在基層黨支部的帶領下,村民投工投勞,黨員帶頭,修建了平坦的水泥路,迎來了農產品收購大戶首次入村收購。村民十分滿意。可是,大自然無情的雙手,在2008年的5月12日,用霹靂之勢,改變了正在蒸蒸日上的大好光景。地震使村莊道路被毀,村民50%的住房倒塌,20%住房嚴重受損,是什邡洛水鎮重災區之一。 基層黨支部在在第一時間展開了抗震自救。全村村民從恐慌中走出來,堅信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堅強后盾。他們在村黨支部、村委會的帶領下,搶險救災,災后重建。在上級黨支部、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爭取到了專門做新農村建設規劃、倡導綠色環保的“綠十字”生態文化傳播中心和“李連杰壹基金”的扶持和引導,從實際考慮,從長遠發展,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什邡市人民政府出資以及災后重建資金一起,用六百畝沙河灘地,以白魚仙女傳說故事為背景,以魚文化為中心,結合當地古樸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修建了11000平米的商業出租房,8個活動廣場及魚眼廣場,545套設施齊全的村民住房。從此,“魚江村”更名為”“魚江新村。”
如今的魚江社區成立又是一種模式,社區下設4個居民小組,4個黨小組,有黨員55名。黨員在最基層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既了解情況,又及時解決問題,還可以在全村統籌安排。一舉多得,益處滿滿。基層的黨支部,基層的每個黨員,他們本著“春蠶到死絲方盡,留贈他人御風寒”的精神,把利益和好處讓給了群眾,自己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贏得了村民們的熱烈擁護。
現在,漁江社區盤活閑置資源,社區公用生產性用房11700平方米,以“微田園”觀光旅游為定位,吸引了大批游客。春天賞花,夏季觀荷,秋日曬秋,冬來騎游運動。引進育強產業,創建“黨建+旅游+生態”,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帶動、居民參與”的共建共享方式,多方引進企業、專業合作社、合頌服裝有限公司等,企業商戶12家、個體戶25家,解決本地居民務工300余人次,居民人均增收1000余元。在魚眼廣場等候表演的大嫂笑著對我說,就在家門口掙錢,不用遠天遠地外出打工,照顧了家里婆婆媽,又帶了小娃娃,多好的嘛。
近年來,漁江社區先后獲得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區、四川省“衛生村”等先進稱號,說明了漁江長足的進步。
冬日的風,是寒冷又凜冽的,但在魚眼廣場觀看民間文藝匯演節目,臺上載歌載舞,紅男綠女,如花笑靨,熱氣騰騰,溫暖得臺下的我如春風拂面。我說,這是白魚仙女的成績,這是李冰治水的功勞,對,最重要的還是有共產黨的正確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