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軍林
所謂老行當,是指現在較難看見的行當,是對社會上正在消失的各行各業的總稱。對社會上不同職業的分工,大家比較統一的稱為“行”。行當中所做的事,稱為“當”。隨著時代變遷,老行當對于今天的人們已逐漸陌生。是的,看到“老行當”這3個字眼,自己似乎一下子就回到了過去,腦袋里會本能地浮現一些老照片,會浮現出過去的一些人和場景。
歲月一頁一頁地翻過,老行當漸行漸遠。然而,每當我們走在本貨街、磁器街、打銅街、草藥街、磨房街這類以老行當命名的街巷上,看到那些幾乎要被塵封起來的老行頭,總覺得心里踏實。
實際上,老行當已經成為重慶人對這座城市永恒的記憶。這是老重慶影像志叢書之《老行當》(李金榮編著,重慶出版社)一書封面上的醒目提示,明明白白地告訴你:這里沒有今天,只有昨天,只有過去。
李白說“昨日之日不可留”,《老行當》一書卻以圖片和文字的形式把“昨日”留了下來。該書共分衣、食、住、行、商、其他6個部分,將36個老行當分門別類歸納其中,一一展開呈現給讀者。作者把每個老行當的來龍去脈描述得頭頭是道,加以圖片佐證,讓人一目了然。
“老茶館說茶館,就不能不說茶。重慶是我國最早的種茶地之一。據《華陽國志》記載,漢晉時代巴渝地區就是茶葉產地,涪陵郡‘唯出茶,丹,漆,蜜,蠟’……”作者娓娓道來,讀者看得真真切切。
是的,當那些飽含歷史滄桑的鏡像撲面而來,當那些樸實而厚重的文字紛至沓來,一個個老行當便顯示出木頭的質地,粗糙而真實。靜靜翻閱《老行當》一書,心中卻有一股特別的滋味在翻滾。
你已經忘記今天的繁華與喧嘩,你已經深陷在歷史和從前的記憶中。那一刻,你發現自己衣著粗布長衫,正穿行在老街和舊時的小巷,經過了機坊、銀樓、裁縫鋪、老茶館、煙攤、煙館、榨坊、油臘鋪、棧房和打鐵鋪,又經過了洋行、當鋪、香蠟鋪和棺材鋪,還碰見了郵差、傳教士、算命先生和風水先生,碰見馬幫和丐幫,你已經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
紅塵滾滾留不下往日塵煙,書中那些令人心酸的單靠體力干活的老行當,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從纖夫到黃包車夫、腳夫、挑水夫、打鐵匠、石匠等,書中那一張張照片,一張張刻滿艱辛與滄桑的老臉,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對命運的無奈與沉重,看到了他們艱難度日的悲慘。書中那些民間藝人,那些走街串巷的剃頭匠、木匠、裁縫等,有著老手藝的各種老行當,又留下了多少辛酸記憶。
不管老行當有多少艱辛過往,卻始終隱隱閃現別樣的光芒與力量,值得我們記憶和回憶。毫無疑問,《老行當》一書對了解那些離我們久遠的文化和早已消逝的行當,具有一定的可讀性,能勾起人們對歷史的懷念。如果讀者能從這些正在消亡的老行當中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則是《老行當》最大的成功。
【作者簡介】何軍林,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大眾文學學會會員,中國自然資源作協會員,重慶市新聞媒體作協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