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網
        法治文化研究會

        紅樹林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李 成 發布時間:2023-07-06 22:45:11

        紅樹林.jpg

        我無意中翻出一本舊雜志(《人民文學》1999年第11期),看到上面有一篇《夜探紅樹林》的文章,立刻便有了興趣。因為我也曾去探過紅樹林,而且去的很可能就是這篇文章所寫的地方:海南東寨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

        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年年末,我有一次海南之行。我們從海口到三亞,又從三亞返海口,兜了一小圈,算是領略了這座海島的風光。返回海口時,天色已近黃昏,主持人說帶我們去游覽一下著名的紅樹林,眾人一片歡呼。因為大家都不免感到驚奇:海水里竟然會長出一片樹林,這樹該有多么頑強的生命力!

        我不記得自己是怎么進入那個保護區的了,似乎沒有像《夜探紅樹林》的作者所寫那樣,先是乘車到海邊,后從海上乘船去觀賞那片紅樹林,所以他的一段文字正好可以彌補我所缺失的紅樹林整體印象:

        “海邊是密密的樹林,一直向大海伸展,藍色的海水中,浮動著墨綠的樹冠,裊裊的蜃氣,從綠樹中繚繞而出。藍色的水道將森林串聯成大塊翡翠。幾只白鷺在上空翱翔。”這是陸上所見。水上呢?“木船犁起海浪,撲打著紅樹林,紅樹林就搖晃起來,猶如披在大海上的綠巾,被風拂動,飄揚起伏。”“兩邊的樹林擁著小船,肥厚的綠葉將陽光折射,神奇的光彩效應,使紅樹林成了無數的彩色光斑的組合。”“海上滿目的樹干,和浮在海上的樹冠,參差相映,排列成無數奇形怪狀的畫面。”

        這真是令人心醉的美妙景觀,可惜我沒看到。我當年應該就是從陸上深入一片海岬,然后直接步行進入林區。在此之前,我也和許多人一樣,以為紅樹林像楓樹一樣火紅欲燃,斑斕如霞,可是一進入林區,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它是綠的。那林中的樹也不似想象的那樣:一棵棵或粗壯或纖細,但都筆直地向上,而且密密地靠攏在一起;實際上,它是一棵一棵散立而不成規律,而且樹干也不是直的,許多都是曲里拐彎,仿佛幼小的時候曾經像水中的海藻一樣隨波飄拂過,長大也沒有校正過來,變成粗大的藤蔓糾纏在一起,在我們的頭頂撐開一片綠色的篷蓋。毫無疑問,那些枝丫形狀也是無規則的,仿佛在整個樹林里隨意伸展著、攀緣著、穿梭著,像無數仙人正在舞蹈交纏的長臂,讓人覺得古怪又驚喜。這種藤干植物,總讓人聯想到榕樹的氣根。榕樹從枝干上垂下根須,而根須入地也成枝干,充分顯示出生命力的強大。而紅樹林中的樹之所以成這樣,也是同自然作斗爭或者說共謀的結果。試想一下,當這些植物沉浸在海水中的時候,它要尋找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它要尋覓灑落在海面滲入海水中的陽光以進行光合作用,它不四處游走、四處漂移,它怎么能辦到呢?而此刻,海水是退潮了,或許早已退潮,甚至不會再返回來,但這些身姿飄逸、仿佛手舞足蹈的樹林便以當初搏擊風浪的姿勢留了下來,甚至定格下來不再改變,而這樣的一群真正經歷過滄海桑田的勇士,是多么地值得我們崇敬啊!

        我隨著同伴在林中漫步,腳下的路確實有點像經過洪水侵襲的地面略有點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甚至還有積水,當然也長有些綠草。而這時已近日暮,林中光線黯淡,就像在夜里,有一輪淡黃的月亮照著(但我不記得是否真的有月亮升起),而雖然是歲末,但天氣仍燥熱得很,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還有鳴蟬在一個勁地叫著。林中并沒有清風徐來,我們不知道離海還有多遠,只見到一條小河在林間曲折穿過。再往前,卻遇上一個老人,他正在吊于樹上的布床上躺臥著乘涼;床邊上還有個茶幾,茶幾上擺放著茶壺、茶杯和紙煙。他大約就是這里的守林人。我記得他身邊當時還有一只動物,黑黝黝的,形狀也有點古怪。我們問了老人這是什么,他答曰:“鱟。”有人解釋說:這是一種海洋生物,其頭胸部的甲殼略呈馬蹄形,腹部的甲殼呈六角形,尾部則呈劍形;別看它奇形怪狀,但非常鐘情,如果喪偶,絕不另找配偶、另組家庭云云,讓我對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和神奇再次充滿由衷的驚嘆。

        這次探訪紅樹林就此結束,因為時間關系,我們紛紛退出了保護區,趕往下一場活動的地點,我對紅樹林的了解也就很有限。現在我讀到劉先平先生的《夜探紅樹林》,讓我對紅樹林了解加深了一些,也算是補了一課。

        文中寫道:“紅樹就像是被架托起來,頂起稠密的樹根。”“那些根,軟軟的,有彈性,用指甲剝開,才見里面是蜂窩狀,似海綿一般。”他思索著這種結構的意義,在導游的啟發下得出結論:“為了淡化海水。”那陪同他的東道主還告訴他:“葉子上也有很多的排鹽線,排除海水中的鹽分。”

        大自然是多么了不起!大自然中的生物為了生存、繁衍和發展,隨時隨處都可能創造奇跡!

        紅樹的奇跡不止這些,它們還是胎生植物,又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名詞。《夜探紅樹林》中也有所涉及:

        “尤其是秋茄,長得最潑皮,哪里都有它。有人將它稱為紅樹林的先鋒樹,生命力特強。是‘胎生’,植物種子在母樹上就發芽了,特殊的構造,使它落下就不怕海潮的摧殘,浪的撲打……”

        我還在網上搜索到著名作家劉醒龍的一段文字,似乎說得更清楚:

        “所謂‘胎生’即專一生長在潮間地帶的真紅樹種子在果實內部成熟之后,不用休眠,直接在果實里發芽,再脫離果實,墜落到淤泥中,或者海水里。落在淤泥中的真紅樹胎兒,只需區區幾小時就能深扎主根,生發新芽,蓬蓬勃勃地活出一棵樹的模樣。”(《海南日記》)

        啊!讓我們再一次歡呼生命的偉大吧,再一次歡呼造化的神奇,大自然的無所不能!正因為如此,我們這個地球才能不斷地創造神奇,才能如此生機勃勃,充滿希望。我甚至覺得:只要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這個充滿生機、奇跡和希望的地球家園一定會永遠美麗……(李 成)



        責任編輯:夢雪

        新聞總署國登2012-F00075847號· 知識產權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連續出版物刊號 川KXO1-093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 川B2-20191090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川網文【2019】5415-440號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許可證 川字第00217號

        出版物許可證 新出發字第510105010299號 · 川文旅審函【2019】886號 · 川新廣審批準字【2017】335號 · 川法學文研批字【2015】012號 · 川法文批字【2019】009號 · 川新廣批函字【2016】30號

        國家商標局受理第23862702號 · 網絡安全資格認證第23955號 · 省法治文化研究會融媒體中心負責技術、維護和管理

        蜀ICP備18021130號-2 川公網安備 51010402001487號

        本網站(非新聞類)刊發信息不代表主辦單位和本網之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本網刪改·法律顧問: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專家委(何艷律師)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 四 川 法 制 網版權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cszw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腦版 | 移動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渭南市| 乌海市| 无为县| 梅州市| 旌德县| 景泰县| 休宁县| 腾冲县| 奎屯市| 寻甸| 额敏县| 中阳县| 启东市| 舒兰市| 潢川县| 都昌县| 砀山县| 西乌| 西畴县| 四川省| 招远市| 建昌县| 普安县| 辰溪县| 巴彦淖尔市| 永仁县| 石狮市| 太原市| 金塔县| 卢湾区| 突泉县| 桂东县| 深泽县| 杭州市| 陇南市| 博乐市| 河东区| 承德市| 手游| 望江县| 长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