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節檔電影《第二十條》所引發的全社會對“正當防衛”的關注和評論是前所未有的。電影以檢察官韓明遭遇糟心事為線索,講述了幾個與“正當防衛”有關的案件,把老百姓的歡喜和無奈生動藝術地展現出來,讓觀眾感同身受。這種從大眾視角對公平正義渴求的藝術表達,卻是老百姓對檢察機關“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最樸素的情感期盼!
捍衛正義才是法律監督的應有之義
生活中的檢察官韓明,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平凡人,生活的煩惱接二連三,本想努力趕上職業生涯的末班車,卻意外卷入一起分歧巨大的案件。情與法的較量,事業與家庭的平衡,巨大的壓力和誘惑,讓韓明在經過激烈的斗爭和較量后逐漸改變了司法理念,重新喚醒了內心對追求公平正義的渴望,讓我們看到了一名檢察官內心深處對公平正義的堅守與執著。
近年來,檢察機關先后辦理了于歡案、昆山反殺案等案件,喚醒了正當防衛的“沉睡條款”?!胺ú荒芟虿环ㄗ尣健保粌H僅是檢察辦案理念,一種敢于擔當的道義力量;更是一種社會正氣,是人民群眾一致認同的法治信仰和樸素期盼。檢察機關不僅要做犯罪的追訴者,還要做無辜的保護者、正義的捍衛者,更要努力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法治進步的引領者。
要始終把屁股端端地坐在人民這邊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檢察為人民。我們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人民這邊,將“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持續做實,讓公平正義可見、可感、可觸。法律是讓壞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讓好人出手的代價更大。民之所盼,法之所向。法律的權威是人民對公平正義的的期望!法律監督最大意義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最樸素的情感期待。
小案不小,件件連著民心。電影中韓明的妻子李茂娟說:“如果一個人見義勇為,卻要道歉,那還有誰敢做好人呢?”這是對每一個司法者的靈魂和價值的拷問!我們不僅要以專業法律的視角看案件,更要以老百姓的最樸素情感來審查案件,高質效地辦好每一個案件,努力實現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要秉持“如我在訴、如我所需、如我所急”的理念,換位思考,把自己代入當時的情景去審視對與錯、不法與正義,而不是站在一個第三者的角度去做事后的冷靜分析,不能照搬法條,不能對當事人過于苛求。面對張貴生女兒一句“如果當時你在車上,你會怎么做”,韓明無言以對已經說明了一切。
人民群眾的事都是天大的事
影片中,檢察官呂玲玲的一句“我們辦的不是案子,而是別人的人生?!闭衩@發聵,發人深省。因見義勇為卻被判刑而不斷上訪的公交司機和他的女兒,阻止了校園霸凌卻被冤枉面臨行政拘留的少年,遭受無盡屈辱與痛苦而決然走上絕路的女子…一個法律決定或許就會讓他們從此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F實中我們同樣面臨在法律與道德的艱難抉擇。在法庭上,檢察官們處理的不是冷冰冰的案件,而是一個個真實的人。我們需要做的是為當事人爭取一個公正的判決,為他們帶來公平正義的希望,而不是讓他們對執法司法失望。
一次犯罪污染的是一條河流,一次錯誤的裁決污染的是整個水源。“100-1=0”!一個錯案的負面影響足以摧毀九十九個公正裁判積累起來的公信。一個錯案,對當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傷害。金杯銀杯不如群眾的口碑!案件辦得好不好,人民群眾才是“評卷人”。我們在辦案中要堅持循天理、遵國法、順人情,始終把人民滿意作為最高標準,把矛盾化解貫穿檢察履職辦案全過程各環節,堅決杜絕就案辦案、機械辦案,答好維護公平正義的時代答卷,讓矛盾糾紛止于至善、止于檢察,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不斷厚植黨的執政根基。
(張春林 作者系眉山市東坡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