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上,民生建設已從基礎保障走向品質提升,正在書寫溫暖人心的時代答卷,治理理念發生質的轉變,民生服務不再是簡單的“給”與“要”,而是精準對接群眾需求的系統工程。
民生服務要有溫度,讓關懷浸潤人心。民生所依,溫度所系。孔繁森曾說“一個人愛的最高境界是愛別人,一個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這啟示我們,民生服務需以心為墨、以情為筆,方能繪就溫暖畫卷。要聚焦就業、就醫、住房養老等民生痛點,構建快速響應的服務機制體系,把群眾“急難愁盼”當作“頭等大事”。主動下沉到基層矛盾一線,用改革智慧打通服務堵點;推行“群眾滿意度回訪”制度,與群眾一同復盤民生工程,根據反饋動態優化服務。打破服務與群眾之間的隔閡,真正實現“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民生服務要有精度,讓舉措隨著社會發展。服務的精度,是破解民生難題的關鍵,唯有精準施策,才能讓民生保障與時俱進。正如古語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唯有緊跟社會發展脈搏,才能讓民生服務有的放矢。在政務服務中推行“一件事一次辦”改革,將原本繁瑣的辦事流程整合優化,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針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定制專屬社保方案,覆蓋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等群體;在鄉村振興中推行“一村一策”,依據各村特色資源,精準發展特色產業。以精細的服務、精確的舉措,讓民生保障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
民生服務要有制度,讓保障長效穩固。制度是民生保障的 “定海神針”,唯有以制度為綱,方能讓民生服務行穩致遠。一方面,要完善責任制度,明確各部門在民生服務中的職責,避免出現推諉扯皮現象。例如,在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中,通過建立住建、街道、社區等多部門協同責任制度,保障改造工作有序開展。另一方面,要健全監督考核制度,通過群眾評價、第三方評估等方式,對服務效果進行監督,確保各項服務落到實處。同時,制度需緊跟社會發展步伐動態更新,使其與時俱進。唯有如此,民生服務才能在制度護航下,持續為百姓幸福生活筑牢保障根基。
溫度、精度、制度,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優質民生服務的基石。當前,民生需求正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唯有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在細微處見真章,在創新中求突破,才能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既是治理能力的試金石,更是初心使命的必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