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氣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心情平和,態度冷靜。莊子有句名言:“圣人之靜,就是善于固守養靜,萬物不足以攪撓他的心志,所以能靜。”廣成子說:“抱守神志以養靜,形體自然端正。”主修靜氣,是賢哲士人君子入圣的入門要訣,是英雄豪杰立德立業的主要功課,是一門上乘的人生修養藝術。靜氣不是放棄,不是等待,不是柔弱,更不是束手無策。靜氣是一種大修養、大胸懷、大智慧、大境界。年輕干部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只有不斷涵養靜氣,才能在炫目多彩中篤定目標、紛繁復雜中理清思緒、在急躁慌忙中找準方向、在急難險重中從容不迫,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因此,下功夫涵養靜氣,是年輕干部必須練好的基本功。
要用“書卷香”涵養靜氣。當今的世界在快速發展,一個人的內心要在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中保持清靜透徹,更需要堅持靜心多讀書,潛心多充電,端起沉甸甸的書本,走進書中的世界,浮躁之氣便能蕩滌一空,心中信念便能日益堅定,久而久之,自然能尋得“此心安處”。很多時候,人難免陷入痛苦、迷茫或煩惱中,這個時候,不妨靜下心,選擇一本自己感興趣的書,細細品讀。讀書多的人,內心豐盈,更有勇氣面對生活中的難題。靜心讀書,在大腦中走得越遠,在生活中走得就越穩。一本好書中,隱藏著生命可貴的感慨,和那些未曾被我們發現的美好。為此,要始終把讀書學習當作一種工作方式、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存習慣,多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真正通過讀書來養成神閑氣靜、心無旁騖的好習慣。
要用“泥土香”涵養靜氣。年輕干部要涵養靜氣,就要將雙腳扎根于“泥土”,在基層火熱的實踐中“墩墩苗”,多當幾回“熱鍋上的螞蟻”,在難事、煩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煉,經風雨、見世面,磨練“竹杖芒鞋輕勝馬”的成熟豁達;要主動投身改革發展主戰場、急難險重第一線砥礪品質、增長才干,多經歷幾番雨疏風驟的洗禮,鍛煉“每臨大事有靜氣”的沉著冷靜;要進千家門、解萬家難,知百姓安危、曉群眾冷暖,把服務群眾、奉獻社會落實到行動上、體現到工作中,找準實現人生價值的方式和途徑,永葆初心信念,錘煉“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堅若磐石。
要用“清廉香”涵養靜氣。近代教育家唐文治曾寫過一副對聯:“人生惟有廉潔重,世界須憑氣骨撐。”所謂“氣骨”,指的就是“志”。人有高遠志向,就有了精神脊梁,就能看淡名韁利鎖,拒受賄賂贓款就能做到心如磐石。年輕干部要筑牢思想防線,始終保持對黨紀國律的敬畏之情、穩住心神,時刻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做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要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定“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多些勤政為民,少些私心雜念,多些務實苦干,少些虛頭巴腦,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才不會為誘惑所動、為名利所累、為煩惱所擾,真正做到得之淡然、失之坦然,隨緣自適、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