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網
        法治文化研究會

        激活內生動力,賦能鄉村振興

        來源:廣安經開區穿石鎮 作者:蔣成誠 發布時間:2025-04-13 17:43:35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敗關鍵在于能否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轉變。單純的物質幫扶只能解一時之困,唯有通過教育賦能、產業培育和文化傳承,才能真正激發鄉村的內生發展動力,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振興之路。

        教育賦能,夯實鄉村振興的人才根基。當前鄉村面臨的人才困境,既有“孔雀東南飛”的人才外流問題,也存在勞動力素質整體不高的現實挑戰。破解這一困局,需要構建多層次的教育支撐體系。在基礎教育層面,要著力改善鄉村學校辦學條件,通過“特崗教師”計劃、“銀齡講學”計劃等渠道充實師資力量,讓鄉村孩子享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在職業教育方面,可推廣“田間課堂”“技能夜校”等靈活多樣的培訓模式,重點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鄉村工匠等實用型人才。同時,要建立城鄉教育資源流動機制,通過“互聯網+教育”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為鄉村人才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產業培育,激活鄉村振興的經濟動能。要改變過去“等靠要”的發展模式,關鍵在于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產業體系。一方面,要立足當地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種養、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另一方面,要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條,通過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提升附加值。例如,浙江安吉的“白茶+”模式、陜西袁家村的民俗旅游經驗都證明,只有讓農民深度參與產業鏈并從中獲益,才能真正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文化鑄魂,厚植鄉村振興的精神沃土。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農耕文化積淀,為鄉村振興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要深入挖掘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通過建設村史館、傳承傳統工藝、舉辦民俗節慶等活動,讓鄉村文化“活”起來。同時,要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將農耕文明與現代元素有機融合,發展文創產業、研學旅游等新業態。福建土樓的保護開發、貴州苗繡的產業化實踐都表明,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相結合,既能留住鄉愁記憶,又能創造經濟價值。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教育、產業、文化協同發力。只有堅持“授人以漁”的發展理念,才能真正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讓廣大鄉村煥發出持久的生機與活力。在這條振興之路上,需要我們既保持歷史耐心,又增強創新意識,在守正創新中譜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責任編輯:崔婷

        新聞總署國登2012-F00075847號· 知識產權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連續出版物刊號 川KXO1-093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 川B2-20191090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川網文【2019】5415-440號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許可證 川字第00217號

        出版物許可證 新出發字第510105010299號 · 川文旅審函【2019】886號 · 川新廣審批準字【2017】335號 · 川法學文研批字【2015】012號 · 川法文批字【2019】009號 · 川新廣批函字【2016】30號

        國家商標局受理第23862702號 · 網絡安全資格認證第23955號 · 省法治文化研究會融媒體中心負責技術、維護和管理

        蜀ICP備18021130號-2 川公網安備 51010402001487號

        本網站(非新聞類)刊發信息不代表主辦單位和本網之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本網刪改·法律顧問: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專家委(何艷律師)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 四 川 法 制 網版權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cszw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腦版 | 移動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为县| 内江市| 阿拉尔市| 竹溪县| 阿拉善右旗| 昭觉县| 天祝| 蚌埠市| 京山县| 遂宁市| 城市| 崇文区| 沁源县| 大连市| 宽城| 定结县| 乐业县| 孟津县| 延吉市| 临海市| 东乡族自治县| 房产| 邵阳市| 大石桥市| 卓尼县| 株洲市| 阳城县| 东阿县| 安平县| 贞丰县| 社会| 寿光市| 曲靖市| 安泽县| 黄山市| 巫溪县| 湟中县| 乌鲁木齐县| 慈溪市| 滁州市| 滕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