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敗關鍵在于能否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轉變。單純的物質幫扶只能解一時之困,唯有通過教育賦能、產業培育和文化傳承,才能真正激發鄉村的內生發展動力,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振興之路。
教育賦能,夯實鄉村振興的人才根基。當前鄉村面臨的人才困境,既有“孔雀東南飛”的人才外流問題,也存在勞動力素質整體不高的現實挑戰。破解這一困局,需要構建多層次的教育支撐體系。在基礎教育層面,要著力改善鄉村學校辦學條件,通過“特崗教師”計劃、“銀齡講學”計劃等渠道充實師資力量,讓鄉村孩子享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在職業教育方面,可推廣“田間課堂”“技能夜校”等靈活多樣的培訓模式,重點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鄉村工匠等實用型人才。同時,要建立城鄉教育資源流動機制,通過“互聯網+教育”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為鄉村人才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產業培育,激活鄉村振興的經濟動能。要改變過去“等靠要”的發展模式,關鍵在于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產業體系。一方面,要立足當地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種養、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另一方面,要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條,通過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提升附加值。例如,浙江安吉的“白茶+”模式、陜西袁家村的民俗旅游經驗都證明,只有讓農民深度參與產業鏈并從中獲益,才能真正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文化鑄魂,厚植鄉村振興的精神沃土。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農耕文化積淀,為鄉村振興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要深入挖掘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通過建設村史館、傳承傳統工藝、舉辦民俗節慶等活動,讓鄉村文化“活”起來。同時,要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將農耕文明與現代元素有機融合,發展文創產業、研學旅游等新業態。福建土樓的保護開發、貴州苗繡的產業化實踐都表明,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相結合,既能留住鄉愁記憶,又能創造經濟價值。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教育、產業、文化協同發力。只有堅持“授人以漁”的發展理念,才能真正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讓廣大鄉村煥發出持久的生機與活力。在這條振興之路上,需要我們既保持歷史耐心,又增強創新意識,在守正創新中譜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