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干部作為黨和國家聯系群眾的“神經末梢”和“毛細血管”,肩負著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和服務群眾的“最先一公里”雙重使命。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時代背景下,基層干部必須與群眾建立血肉相連的緊密聯系,形成上下同心、共謀發展的生動局面。
邁開“腳”,用腳步丈量民情,以真心溫暖民心。“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基層干部要發揚“泥腿子”精神,真正沉下身子、放下架子,走進田間地頭,坐上農家炕頭。在具體實踐中,可以建立“三同三訪”工作機制: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定期走訪困難戶、走訪產業戶、走訪鄉賢戶。要像貴州畢節的駐村干部那樣,做到“五必到”:紅白喜事必到、矛盾糾紛必到、突發事件必到、代辦事項必到、傳統節日必到。通過建立“民情日記”制度,詳細記錄每家每戶的實際情況,繪制“民情地圖”,真正做到知民情、曉民意、解民憂。
多用“耳”,傾聽民聲匯聚民智,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爸萋┱咴谟钕?,知政失者在草野?!被鶎痈刹恳朴诖罱ǘ嘣拿褚獗磉_平臺,不僅要建立村民議事會、鄉賢理事會等傳統機制,還要創新運用“互聯網+”手段,打造“線上議事廳”“云端懇談會”等新型溝通渠道。浙江安吉的“鄉村議事廳”就形成了“收集-研判-處置-反饋”的閉環工作機制,讓群眾的“金點子”變成發展的“金鑰匙”。要特別注意傾聽不同群體的聲音,既要聽致富能手的經驗之談,也要聽困難群眾的實際訴求;既要聽年輕人的創新想法,也要聽老前輩的寶貴經驗。
放寬“眼”,立足當下謀劃長遠,激活鄉村發展動能。基層工作既要解決眼前的“急難愁盼”,更要謀劃長遠的“發展大計”。在產業振興方面,要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如云南怒江的草果產業、陜西柞水的木耳產業,都是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的成功范例。要善于運用新技術新業態,發展農村電商、直播帶貨等新商業模式,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格局。同時,要注重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在生態振興方面,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生態產業發展。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被鶎痈刹恳冀K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群眾滿意作為檢驗工作的第一標準。要建立“我為群眾辦實事”長效機制,把群眾的“問題清單”變成干部的“履職清單”。要發揚“釘釘子”精神,一錘接著一錘敲,一件接著一件辦,用干部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