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7月1日,一個被歷史和人民共同銘記的日子。1921年的這一天,上海石庫門里的一盞燈,南湖紅船上的一席話,為黑暗中的中國點燃了希望——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了。104年后的今天,這盞燈早已照亮山河,這席話早已化作億萬人民的共同信念。七一,不僅是一個紀念日,更是一面鏡子,照見百年初心;是一把標尺,丈量奮斗足跡;是一聲號角,召喚新的征程。
從“覺醒”到“復興”,百年初心從未褪色。百年前,列強環(huán)伺、山河破碎,“中國向何處去”的追問叩擊著每個愛國者的心扉。一群平均年齡僅28歲的青年,以“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勇氣,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誓言,改寫了中國的命運軌跡。從“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夏明翰,到“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焦裕祿;從“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進喜,到“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黃文秀……一代又一代共產(chǎn)黨人用生命和熱血詮釋著“人民”二字的重量。百年風雨中,黨與人民始終“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這是中國奇跡最深厚的底氣,也是七一最滾燙的注腳。
從“站起來”到“強起來”,奮斗始終是不變的底色。今天的中國,是經(jīng)濟總量突破120萬億元的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是擁有全球最完整工業(yè)體系的“世界工廠”,是探月逐夢、深海潛航、量子領跑的科技強國,更是9899萬農(nóng)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人類減貧奇跡”創(chuàng)造者。這些數(shù)字背后,是“白天跑現(xiàn)場、晚上改方案”的攻堅身影,是“十年磨一劍”的科研團隊,是“我是黨員我先上”的抗疫逆行者,是“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鄉(xiāng)村振興帶頭人……有人說,今天的中國“已經(jīng)足夠好”,但共產(chǎn)黨人的字典里從沒有“滿足”二字。從“共同富裕”的承諾到“雙碳”目標的推進,從“科技自立自強”的突圍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我們仍在以“趕考”的姿態(tài),回應時代的新命題——如何讓發(fā)展更有溫度?如何讓文明更有厚度?如何讓復興更有力度?
從“傳承”到“開創(chuàng)”,青年永遠是最澎湃的力量。七一前夕,一組數(shù)據(jù)令人振奮:截至2024年,全國黨員總數(shù)突破1億,35歲以下黨員占比超過四分之一。這不僅是數(shù)字的增長,更是信仰的接力。從“90后”駐村書記帶領鄉(xiāng)親直播賣貨,到“00后”航天工程師在發(fā)射場堅守崗位;從大學生志愿者用專業(yè)知識服務鄉(xiāng)村教育,到青年科研人員在實驗室里挑戰(zhàn)“卡脖子”技術……新時代的青年,正以“強國有我”的擔當,將個人理想融入家國情懷,讓“紅色基因”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中煥發(fā)新的生機。
今天,仰望黨旗上的鐮刀錘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歷史的印記,更是未來的召喚。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yè)路到復興路,“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未改變,“永遠奮斗”的精神始終如一。七一,是信仰的坐標,標定我們從哪里來;更是奮斗的號角,指引我們向何處去。新的征程上,愿每個中國人都能以“奮斗者”的姿態(tài),與黨同心、與國同行,共同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光榮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