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指出: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2018年9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四川航空“中國民航英雄機組”全體成員時強調:“偉大出自平凡,英雄來自人民。把每一項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2019年9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的講話中指出,“英雄模范們用行動再次證明,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只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奮斗精神,腳踏實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獲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創造不平凡的成就。”2021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每個人都了不起!” 習近平總書記這些重要論述,不僅深刻揭示了偉大與平凡的辯證關系,還諄諄教導我們要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用辛勤耕耘澆灌幸福果實,用平凡奮斗創造不凡業績,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明了方向,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縱觀歷史,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都是以平凡人的探索為序章,生產力的每一次進步,無不歸功于平凡人的勤勞創造。然而,當前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有的黨員干部割裂平凡與偉大之間的辯證關系,認為平凡與偉大二者之間是對立的,表現在:有的人只知道仰望星空、好高騖遠,不屑于平凡崗位上腳踏實地干好當前工作;有的人只知道怨天尤人、不思進取,總抱怨命運對自己的不公;有的人心浮氣躁,缺乏堅持的韌勁;有的人自認為“佛系”,逃避擔當、掩飾惰性,認為偉大是上天注定的,持有“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態。特別是在基層的個別黨員干部,受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思想意識影響,沒有更高追求,更多表現為隨波逐流,渾渾噩噩度日子。這些,不僅嚴重影響了個人健康向上發展,而且極易形成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不良風氣。對個人而言,這是人生的一大遺憾;對社會而言,是一大損失。長此以往,必將損害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影響群眾干事創業的熱情,割裂與群眾之間的聯系,動搖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根基。究其根源,沒有正確理解平凡與偉大之間的關系。因此,進入機遇與挑戰并存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千千萬萬人都需要科學認識和正確把握偉大與平凡的關系,做到崇尚偉大、堅守平凡,切實用平凡人的涓滴之力,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
一、正確認識平凡與偉大之間的關系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其量的變化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質變。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當平凡的量變積淀到一定程度就會轉向偉大,實現質變。“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就體現了“平凡孕育偉大”的量變到質變的辯證法。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發展概莫能外。于個人而言,只有日結月累的學習進步,才能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實現由平凡到偉大的蛻變。于社會而言,良好文明風尚的形成,也是從樂于助人、見義勇為等一個個平凡的小事開始,輔之以積極的激勵引導,積小善成大善,積小流成江海,從而實現社會風氣的根本轉變,文明水平的大幅提升。于國家而言,財富的積累、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更是來源于我們每個人的努力工作,合力攻堅克難,改革創新、銳意進取,從而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國際地位的躍升。
“偉大的靈魂,常寓于平凡的軀體 ”。江西南昌醫院旁的“抗癌廚房”,年近七旬的萬佐成夫婦,用火紅的爐灶,向抗癌病人氤氳出親情的味道。365天,沒一天停業,他們用平凡的雙手,點滴的小事溫暖抗癌病人的心靈。素心托高潔的張桂梅,創辦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為貧困山區女孩的追夢人生點亮了希望之光,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黨、獻給了貧困山區的孩子們。這些都是凡人善舉,正是這些平凡的人,堅持掀起一點一滴的不起眼的小浪花,最后匯聚成了推動社會發展的滔滔大浪。這些平凡的人,通過做平凡的事,以凡人之力,書寫了一段段人生傳奇,生動詮釋了“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的思想真理。如果沒有這些平凡的小事,就不可能讓他們生命閃爍璀璨奪目的星光。所以,我們只有從平凡的點滴小事做起,才能構筑宏偉的人格大廈。
二、對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再認識
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提出:每個歷史階段和歷史事變中的主要人物,既是歷史劇的“劇作者”,又是歷史劇的“劇中人”。同理,如果說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劇,那么,人民群眾則既是“劇作者”,又是“劇中人”。社會歷史發展是無數個人合力作用的結果,每個人盡管在歷史上發揮作用的性質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會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記,離開了每一個個人的作用,就不可能彰顯出人民群眾的作用。因此,有的人認為歷史是由英雄創造的,平凡的人不可能創造出偉大,平凡的人對歷史的貢獻微乎其微,不能推進偉大事業。這種想法夸大了英雄的作用,否定了人民的歷史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每一個平凡人都是歷史的創造者,要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到今天,不是某個英雄創造的,而是千千萬萬普通人堅守崗位、默默奉獻,匯聚出的滂沱偉力。中國共產黨一百年來的光輝歷程顯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領導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回顧黨帶領人民走過的百年征程,涌現出的英雄模范不計其數,他們堅守崗位,腳踏實地做好每件平凡的事,用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真理,在一個個普普通通的崗位上創造出一幕幕凡人壯舉,同舟共濟書寫出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
三、崇尚偉大是社會進步的標志
2015年4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指出:“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來自于偉大的人民。我們一定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2019年9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指出:“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最美奮斗者”評選表彰和學習宣傳活動作出的重要指示: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非凡歷程中,一代又一代奮斗者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涌現出無數感天動地的英雄模范。他們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鮮血和生命,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各個歷史時期的英雄模范都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崇尚偉大的重要性。同時,我國在“英雄烈士保護法”中也明確規定:全社會都應當崇尚英雄烈士。這些英雄人物的事跡和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歷史記憶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對他們崇尚,才能更好地傳承和弘揚英雄烈士精神、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
崇尚偉大是對真善美和崇高精神的推崇,是社會進步的表現。郁達夫說過:“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隸之邦,一個有英雄而不知道尊重英雄的民族則是不可救藥的生物之群。”如果我們對英雄烈士都缺乏敬意、隨意詆毀、侵害名譽,則是踐踏民族歷史、消彌民族自信、破壞民族認同,最終會阻礙社會進步。每個歷史時代都有屬于那個階段的英烈,不管時代后來如何變化,英雄和烈士始終是標注歷史的精神坐標,構成了一個民族向慕正義、追求崇高的價值底座。回首走過的共同抗擊新冠疫情的日子里,那些逆行出征、那些執著堅守、那些守望相助的人們的平凡而英勇的事跡,帶給了我們無限感動。因此,敬仰英雄,崇尚他們偉大的精神,才會產生更多英雄,從而推動社會進步。
四、堅守平凡本身就是偉大
平凡不等于平庸,把一切平凡的事情做好,即不平凡。在現實中,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的人很多,而數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崗位上恪盡職守的人卻很少。究其原因,甘于懈怠,不思進取,缺乏持之以恒的堅守。而那些偉人,即便生處平凡、普通,甚至逆境,仍奮發圖強,比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被稱為“醫圣”的李時珍,原本一介農夫,穿草鞋背藥筐,親嘗百種草藥,嘔心瀝血,用堅持譜寫中華傳奇,揮就一部影響世界的不朽醫典《本草綱目》;被稱“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曾是一名普通的農校教員,但他一心科研,以培育出雜交水稻而家戶喻。在青蒿素發現上做出重大貢獻的屠呦呦、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被稱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的吳孟超等等,他們以普通人的平凡在普通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生動詮釋了“堅守平凡本身就是一種偉大”。誠然,人生高度各有不同,但能堅守平凡,其本身就是一種偉大。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留下只爭朝夕的身影,用平凡的汗水澆筑幸福之花,用平凡的努力構筑事業之基,堅守平凡,持續發揚“螺絲釘精神”,永做一顆緊實不生銹的螺絲釘,同樣值得尊敬。因為正是有了無數恪盡職守的螺絲釘,社會這架龐大機器才得以正常運轉。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又吹響了偉大進軍的沖鋒號角,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上,我們雖然只是大時代中的小人物,但我們每個人都不是旁觀者,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無限潛能,要正確看待平凡與偉大之間的關系,崇尚偉大、堅守平凡,必須靠14億中國人民來實現,努力在平凡的小崗位上大作為。我們堅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新時代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必將取得一個又一個新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