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基礎性、根本性工作,而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又是其中最難啃的‘硬骨頭’,涉及千家萬戶。雨城區積極落實有關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建設工作的要求,自2018年起試點推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高崗村模式”,因時制宜拆除垃圾池,改變傳統的經垃圾池集中收集再統一轉運等收集處理方式,建立袋裝化定點定時收集機制,實現垃圾不落地,鼓勵引導農戶分類,實現了源頭減量。截至目前,全區“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得到進一步鞏固提升。全區村建制改革后的93個村,全部推廣“高崗村模式”,生活垃圾得到了有效處理。近三成行政村生活垃圾實現減量,部分地區減量率達到40%,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正逐步實現。
健全制度保障 落實責任到位
為切實開展好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雅安市先后出臺了《關于大力推廣“高崗村模式”加強農村垃圾分類處理的實施意見》《關于推廣“高崗村模式”進一步做好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的通知》以及全省首部地方法規《雅安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若干規定》等文件,為雨城區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指明了方向和路徑。雨城區也對應出臺了《雨城區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實施方案》《雨城區貫徹落實<雅安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若干規定>的實施方案》等,明確部門職責、分類處理方式、責任人制度、清運費籌措方式等內容,為全區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全覆蓋宣傳引導 提升居民知曉率
在推廣垃圾分類過程中,為提升垃圾分類知曉率,區住建部門先后印制了約30000份垃圾分類宣傳手冊,進行全覆蓋宣傳引導,鎮街工作人員采用走村入戶等形式,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持續增強群眾做好環境衛生意識,逐步提升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的認知和操作能力。通過宣傳垃圾分類相關知識,促使村民能夠積極參與到實踐垃圾分類的行動中,從而不斷提高村民自覺愛護環境衛生的意識。
配套軟硬件建設 完善收轉運體系
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完善硬件配套建設。2018年以來,共計投入資金3560萬元,完善農村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已完成新建垃圾壓縮中轉站5個,分別為多營鎮16噸、周公山鎮(原南郊)16噸、碧峰峽鎮(原北郊)8噸、晏場鎮(原嚴橋鎮)16噸垃圾中轉站、上里鎮(中里站點)30噸垃圾中轉站。整合2020年省級專項資金119萬元,新增小型垃圾轉運車輛118輛,垃圾桶4000個。正在實施的項目有2021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垃圾設施總投資985萬元,建設內容包括:垃圾壓縮中轉站5處,采購25t垃圾壓縮轉運車3輛,3t垃圾壓縮轉運車3輛,3t勾背車1輛,電動轉運車109輛,120L分類垃圾桶3450套,完善農村垃圾轉運設施,推動農村垃圾資源化利用。通過一套“組合拳”,保障了雨城區現有垃圾轉運設施正常運行,確保了生活垃圾的正常清運。
雨城區住建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圍繞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目標,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的資源化利用,著力激發村民內生動力,在提高流動人口分類意識和減少村社管理支出等方面再下功夫,逐步推動“要我分”轉變到“我要分”的社會氛圍,全力打造常態化、長效化、規范化的農村垃圾分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