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強產業抓融合。立足城郊農業小區實際,突出“小而精、特而優”特點,牢牢鎖定建設城郊型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區目標,積極融入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按照“兩大產業環線、四大主導產業、六大農業園區”建設思路,發展“優質柑橘(檸檬)、內江黑豬、特色水產、優質甘蔗”四大主導產業,建設全國產業融合示范園區、優質柑橘園區、現代種養循環園區、特色水產園區、凌家農副產品加工集中區、優質甘蔗園區6個園區。目前,成功創建區級現代農業園區12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4個,省級三星級水產現代農業園區1個。
◎做活業態抓融合。“農業+工業”互促融合,借力內江國際物流港與“蓉歐+”東盟國際物流中心建設,延伸農產品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銷售、外貿等載體平臺,建成15個農產品加工中心,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農業外向型經濟。“農業+服務”互促融合,加快建設30個農村電子商務村級服務站,搭建鎮級配送中心全覆蓋物流公共服務平臺,城鄉“農超對接”推動農產品產銷對路。“農業+文旅”互促融合,依托國家AAAA級景區黃鶴湖國家級垂釣中心、中國西部觀賞魚基地、川南大草原野外垂釣基地等特色景區,推動農產品變商品、農業園區變景區、農房變客房,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農文旅”融合發展格局。2020年接待游客6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超60億元,文化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達7%。
◎做強支撐抓融合。釋放政策善意,制定工商登記、稅費減免、金融優惠、補貼獎勵、創業服務五大優惠政策,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977家、同比增長41.8%,構建起“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產業聯合發展格局。建強科技聯盟,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省水產所、內江市農科院等3家院所建立“產學研”聯盟,引入水產生物博士、等兼職專家9人,達成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