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巴中市巴州區著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因地制宜,宜果則果,大力提升特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水平,促進水果產業發展。以巴州區為例,全區常年種植水果7.5萬畝產量4.5萬噸,在凌云—玉堂、曾口—三江集中成片建成有機果蔬基地1萬畝、重點發展桃子、葡萄、獼猴桃、櫻桃等優質水果2萬畝。目前,水果產業已經成為全區農戶穩定增收的重要產業。但是每到了收獲季節,就是果農面臨的一次大考,果農花上一年時間的辛勤勞作,加上風調雨順換來了豐收,但是卻經常遭遇產品滯銷的困境,加之受疫情影響,導致巴州區農產品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滯銷,這也成為阻礙目前巴州區水果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結合實際情況分析,巴州區部分水果存在“豐產不豐收”、供需雙方不平衡的現象,產銷信息不對稱、經營模式落后等問題,主要原因如下:
(一)產業基礎設施較差。由于資金投入不足,致使巴州區水果產業的道路、電力、排灌等基礎設施不完善,機械化耕作程度低,水果采后商品化處理生產線、產地預冷庫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抵御自然災害和抗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生產管理成本高,從而在客觀上阻礙了果業的發展。
(二)技術隊伍力量薄弱。果樹生產專業技術較強,全區從事水果生產的技術人員不多,大多數是半路出家,對果樹生產的有關技術、存在問題的解決上顯得力量薄弱,且年齡偏大,知識更新慢,在果樹生產上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無力解決。且水果機構不健全,大部分鄉鎮沒有水果管理干部,無法滿足日益發展水果產業的需要。而且,農村勞動力流失嚴重,多數種植戶在家務農的都是老人,這些人群文化程度相對較低,接受技術能力有限,很多水果栽培的新品種、新技術、新經驗、新措施難以得到推廣應用。
(三)農戶生產管護淡化。由于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青壯年都外出務工,留守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和兒童,勞動力嚴重缺乏。加上老農們文化水平低,思想意識落后,固守傳統的糧食生產,對果業這一經濟效益高的產業認識不足,重視不夠,不愿意也無力精心管護。所栽種的果樹粗放管理,“重栽輕管”現象比較突出,部分農戶種植水果后,就長年外出打工,果地處于無人管護的近荒廢狀態。部分果農的管理流于形式,疏于水肥管理,修剪整形不規范,防蟲治病不及時,出現“見苗不成園、見樹不見果”的現象。部分老果園管理不到位、不施放有機肥,出現土壤肥力下降,樹勢衰弱,坐果率差、優果率低、病蟲害嚴重等現象也不及時采取控制措施,水果生產管護仍停滯在粗放經營的管護模式。
(四)產業化程度較低。水果種植零散,規模化程度不高。水果專業合作社沒能發揮應有的引導和帶頭作用,水果專業合作社所經營的果園面積占全區果園總面積的比例不到30%。水果流通、集散批發市場不足與水果規模不斷擴大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加快水果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夯實基礎設施,提升支撐能力。切實改善果園基礎設施狀況,水利、農機、電力、交通等部門做好本行業規劃與水果發展規劃的銜接,加大對連片規模開發果園基礎設施支持力度,改善果園生產和生態條件,提高果園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同時,對新發展的果園不要追求規模,而應集中人力、財力、物力,精心打造高標準、高質量的果園,由種植大戶或業主來經營,精心管護,確保建設一片,成功一片。
(二)加強隊伍建設,強化技術培訓。一是加強全區經濟作物站的技術力量,引進果樹技術人才,充實果樹技術隊伍。二是加強果樹技術人才培養,創造機會讓他們出去參觀,學習外面的先進經驗、技術,學以致用,提高他們的業務技能。三是建立健全農民科技培訓工作機構,完善區和鄉(鎮)培訓體系,建立輪訓制度,逐級對規劃發展區域的技術干部、農民進行輪訓,更新栽培技術和知識。鼓勵社會機構通過提供技術服務等方式對果農進行技術培訓服務,提高果農的技術水平。
(三)推進產業化經營,做強水果產業。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和鼓勵市內外客商投資開發水果產業,建立和完善水果批發市場和各類專業市場,培育龍頭企業,建立集科研、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高科技含量現代化水果企業。推行統一規劃、規模開發、連片種植、實行規模化經營。建立水果專業合作社,健全市、鄉、村三級水果技術服務網絡,充分發揮合作社、協會在技術服務、信息交流、果品銷售等方面的作用,逐步促進水果產業向集群化發展,進一步延伸水果產業鏈。
(四)增強品牌意識,創立知名品牌。作為一線生產人員,果農的思想意識決定巴州區水果產業的發展方向。應以思想覺悟高、品牌意識強的種植大戶為突破口,做大做強名牌產品,做好品牌的策劃和宣傳,以品牌擴大生產規模,以品牌開拓市場。扶持、鼓勵開展區域性、規模化優勢水果產品產地、品質、管理和環境認證,加強原產地產品保護等申請、注冊和推廣工作,打響品牌,促進生產發展產品流通。
(五)延伸產業鏈條,破解滯銷難題。為打通水果滯銷這個“瓶頸”,巴州區各地可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將水果高效大量地進行加工,將水果制成果酒、果脯、果干、果罐頭、蜜餞等多種成品同時銷售。一方面有利于緩沖水果集中上市的壓力,降低滯銷風險,平衡市場供給,促進價格穩定;另一方面,水果產業鏈條的延長,也可提高水果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還能夠促進大量農民就地轉移就業。雖然在新鮮食用上占比較大,但是把水果制成水果加工制品,也是水果消費的出路。果農種植出來的水果,不怕沒有消費渠道和消費場景,可以合理把水果分配到不同的消費渠道和群體中,減小水果滯銷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