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魚價還算好,魚產值達到100萬元沒問題。”8月30日一大早,看到成都魚販子運走剛捕撈的成魚,眉山市東坡區萬勝鎮新星村4組村民陳碧底氣滿滿地說。
陳碧一家5口人,父母患病開銷,負擔孩子念書,妻子在家操勞。他為了養家,先是外出務工,后轉做生意,實際都不順利,只好返回家鄉。受當地養魚戶啟發,他便利用自家5畝山塘,開始下功夫養魚。由于缺少水產養殖知識,加上開初養的都是草魚、鯉魚等傳統低效品種,因此養殖效益不佳。不僅難以維持家用,甚至溫飽都成問題。2014年,陳碧由此進入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行列。
脫貧增收,養好魚就是最好路子。幫扶工作隊員和鎮、村干部等多次走進陳碧家里,為他想辦法、出點子、獻良策,根據他魚產業已有的基礎,注重從發展名優特新魚品種入手,引導他將過去落后的草魚、鯉魚等品種,更換為江團、黃顙魚等優質高效品種,還邀請養魚技術行家給他當好參謀,經常到魚場去查看指導。同時,推薦陳碧參加水產養殖技術培訓,在養殖實踐中不斷摸索提高,促使養殖情況逐年好轉,養魚技術也更加成熟。在此基礎上,陳碧將養殖水面由過去的5畝一舉擴大到30多畝。
如今,陳碧養魚一項年創漁業產值100余萬元。早在2017年,他就完全摘掉了貧困帽,成為當地人羨慕的富裕戶,大家都夸他很能干。
現如今的新星村,像陳碧一樣靠養魚致富村民的不是個例。新星村黨委書記甯英杰介紹,全村地處起伏不平的淺丘,利用山坪塘1000余畝的優勢,目前全村共有85戶農戶從事水產養殖,每年繁育的江團、黃顙魚、中華胭脂、斑點叉尾鮰等優質魚苗達3億多尾,暢銷省內和省外各地,加上年產成魚200余萬斤,總計實現漁業產值2000余萬元,全村85戶村民養魚,戶均創產值23萬多元,戶戶養魚致富,家家生活富裕。“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推進,我們還將把‘魚’產業文章做的更大、更強,帶動更多村民致富增收。”甯英杰表示:“現在全村水面已不再是單純養魚,而是推行了漁稻共養生態模式,不僅有效改善了魚塘水質,還額外增加養殖戶種糧經濟收入”。
(陶廣漢 肖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