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瀘州市納溪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切實落實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關于加強法治鄉村建設的意見》要求,充分發揮法律人才“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的優勢,與西南醫科大學法學院深入合作,創新實施 “滿天星”法治人才工程,有力地助推了鄉村振興和法治納溪、平安納溪建設,先后獲得2021年度全省鄉村振興成效顯著縣和平安中國建設示范縣。
建立組織架構,完善“法治傘”架
一是深化校地合作。與西南醫科大學簽訂“滿天星”工程共建協議,成立“滿天星”工程領導小組,負責組織領導、統籌策劃和監督檢查等工作;領導組下設秘書處,秘書處組成人員分別由瀘州市納溪區司法局和西南醫科大學法學院相關人員組成,負責日常組織、指導、溝通、協調、考核、服務等工作。
二是明確工作職責。探索實現“大隊+中隊”的“隊建制”模式,在13個鎮(街道)、156個村(社區)分別成立大隊、中隊,由西南醫科大學老師擔任大隊輔導員、中隊輔導員,負責做好隊伍紅色文化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的溝通對接,以及共建計劃、學生選派等工作。
三是突出黨建引領。組織協調參與“滿天星”工程建設的師生與所在鎮(街道)的干部職工,建立“滿天星”工程臨時黨支部、團支部,發揮黨員、團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對工作熱情高、群眾基礎好的學生、干部、志愿者按組織程序發展為入黨積極分子。目前,已有107名學生向組織提交了入黨申請書,25名學生預備黨員按期轉正。
四是“線上”“線下”結合。結合疫情防控的需要,學生加入各村(社區)的“當家人”微信群,老師加入各鎮街“工作群”,實現新時期的“知識青年”上網入群。協助鎮(街道)村(社區)班子,為群眾進行法律政策的解答,收集群眾的法治呼聲,反映群眾的法治訴求。在寒暑假,師生按照領導小組秘書處的統一安排,到所在村(社區)開展專業調研和實地考察,地方為師生提供相應的便利和服務,“滿天星”工程成為在校學生走出教室的第二課堂,走向社會的大熔爐。
截止目前,“線上”“線下”共開展9657次普法宣傳,參與調解747起矛盾糾紛。2021年至今,全區實現重大敏感時期信訪“零進京”,特殊人群“零肇事”,森林火災、重大民轉刑案事件“零發生”的階段性成效。
強化人才選育,延伸“法治傘”面
一是摸清人才需求底數。采取村(社區)摸底、鎮(街道)核實、區確定、校統籌的方式,摸清各個村(社區)“法律+”人才需求,分類建立產業類法律人才、調解類法律人才、勞務類法律人才、就業類法律人才等“法律人才需求清單”,西南醫科大學根據需求選派對應人才。
二是加強校地“雙向培育”。改變傳統學校“單向輸出”人才的固有模式,創新開展地方與學校人才的“雙向培育”,采取“學生+干部”結對學的方式,由法律專業學生手把手向村(社區)干部傳授法律知識,培養基層“法律明白人”;基層干部面對面傳授在校學生基層調解技巧,提升師生法治實踐經驗和群眾工作能力,全區基本形成“法律顧問+村(社區)干部+法律明白人+人民調解員+網格員+滿天星師生”的鄉村依法治理骨干體系。
三是擦亮隊伍精神底色。結合黨史學習教育,精選納溪區革命烈士陵園、護國戰爭紀念館、鼓樓山解放軍剿匪遺跡、蝴蝶畫工作室等20處紅色文化、傳統文化示范基地。各中隊線下第一課,都是組織師生參觀示范基地,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感悟鮮活的黨史、新中國史和社會主義簡史,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教育熏陶,從而實現校地共建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神圣使命。
加強考核激勵,撐牢“法治傘”桿
一是加強法治服務過程考核。編制“滿天星”工程工作手冊,每年由“滿天星”工程領導小組秘書統一收集,作為學生年度考核依據。
二是強化法治服務結果考核。建立健全“滿天星”工程考核機制,明確每個中隊每年撰寫調研文章不少于1篇;大隊每年撰寫調研文章不少于2篇。
三是加強正向激勵。每年由校地雙方共同開展十佳最美的“星星”評選,對優秀中隊進行表楊。按老師每人每年2000元、學生每人每年1000元標準,由地方財政給予補貼,對法律服務產生的工作經費按實予以報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