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是基層社會治理運行的重要方式和依托,是基層社會充滿活力的重要源頭。敘永縣水潦彝族鄉地處川滇黔三省四縣交界,彝苗漢等民族雜散居生活,群眾間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存在一定差異,如何讓當地群眾積極投入到基層社會治理中來?縣委政法委、水潦彝族鄉黨委政府主動作為,積極探索省際邊界民族地區社會治理新路子。
緊盯“神經末梢”,聚焦群眾需求
“社區原有路燈全部是太陽能路燈,因為安裝時間長,設備老化,天晴的時候大概有一半亮的,下雨的話百分之八十都不亮”。
民心小分隊在全覆蓋走訪時了解到此事,反饋至水潦鄉民心守護站,聚焦群眾所思、所想、所盼,隨即通過相關職能部門,社區黨支部等共同努力將原有的太陽能路燈更換為交流電路燈120盞。
“這路燈換了后,下雨天都亮得很,晚上走路再不怕摔跟頭了”。水潦彝族鄉俯黔社區居民李正仁高興地說。
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實到城鄉、社區、群眾。瞄準小單元、著眼小平安、盯住小需求,從點點滴滴小事出發,實實在在為群眾辦實事。
水潦彝族鄉結合本地實際建立“1+11+56+N×30”的工作機制,即1個民心守護站、11支民心守護小分隊、56個民心守護點,每個民心守護點設立N個網格,每個網格覆蓋農戶不超過30戶,將基層社會治理的“觸角”向“神經末梢”延伸。
唱響共治共享旋律,構建治理多元化
“車子往右邊靠一點,你的往左,一點點就夠了。”這是水潦彝族鄉“巡邏勸導員”趙開強在協助開展交通勸導的一幕。
為了更好的推動民族地區基層治理共治共享,水潦彝族鄉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通過設立“環保衛士”“安全衛士”“巡邏勸導員”等讓群眾參與到基層治理中來,不斷提高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約束能力,激發群眾主人翁意識,增強群眾基層治理參與感、獲得感。
實現了以黨委政府引領治理,政法力量協同治理,派駐單位聯合治理,引導群眾參與治理的“1+N”多元化治理模式,著力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化被動為主動,積極開展邊界合作
水潦彝族鄉與貴州省、云南省比鄰,且彝苗漢三族交錯雜居,如何更好為群眾提供安定、和諧的生活環境,水潦彝族鄉綜治中心積極推進“護民心”工程,緊盯土地糾紛、婚姻糾紛、債務糾紛、民生問題等重點領域,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推進“常態化管理”,同時積極探索邊界合作模式,建立分析研判共商、矛盾糾紛聯調、平安建設聯創等聯防聯控機制,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綜合能力,打通農村治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