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頒布實施五周年。為幫助社區矯正人員成為守法公民,綿陽市涪城區人大創建履職平臺---綿陽市涪城區城郊街道社區矯正和刑滿釋放人員安置幫扶基地“馨城驛站”,組建法治小分隊,為全區的社區矯正及刑滿釋放人員提供一個全方位的服務平臺,驛站可以提供包括職業技能培訓、法律咨詢、心理輔導以及就業機會在內的多元化服務。
2025年6月9日下午,綿陽市涪城區人大法治小分隊隊員、涪城區人大代表、中國犯罪學會預防犯罪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四川省犯罪防控研究中心研究員、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專家、綿陽市首席法律咨詢專家謝平到“馨城驛站”與80多名社區矯正對象面對面進行交流。
在“輕微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展望”話題中,謝平代表向社區矯正人員介紹了2024年7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建立輕微犯罪記錄封存制度”這一改革利好消息,鼓勵大家積極參與社區矯正早日回歸社會。在互動中,謝平代表根據大家的疑問和擔心,介紹了我國《刑法》100條和刑法修正案,為大家演繹了我國犯罪記錄制度改革的漸進過程。
在“公民反詐(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律知識普及)”話題中,謝平代表宣講以《防范于心反詐于行---電信網絡詐騙法律知識普及》為題,從“電信網絡詐騙的法律屬性”“公民反電信詐騙的義務”“電信網絡詐騙反洗腦”三個板塊與社區矯正對象進行交流。在互動環節,根據社區矯正對象特點,面對面就“你收到過陌生人訊息嗎?”“你面對小禮品是否掃一掃?”“你有被網絡詐騙的經歷嗎?”“你的親人朋友是否有被騙過?”四道“電信詐騙測試題”,讓大家感受到網絡電信詐騙活動就在身邊。在電信詐騙法律屬性板塊,通過具體案例、電信網絡詐騙特征等推演出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利用電信通訊、互聯網等技術手段,向社會公眾發布虛假信息或設置騙局,主要通過遠程控制,非接觸性地誘使被害人交付財物的犯罪行為。在公民反電信詐騙“義務”板塊,重點分享“兩卡”犯罪基本法律知識,學法、知法不當反詐“法律糊涂人”, 確保自己不受騙;懂法、守法不做以身試法“代言人”, 確保自己不參與“騙人”; 用法、護法當好反詐“吹哨人”, 驚醒他人“不受騙”; 研法、講法當好反詐“宣傳員”, 提高電信網絡詐騙“成本”。在電信網絡詐騙反“洗腦”板塊,從心理學角度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進行解密:通過實案分析可以發現,技術手段是一種犯罪輔助方式,所有技術手段的運用都以達成對被害人“心理控制”的目的而展開。根據電信網絡電信詐騙犯罪樣態,對9大類58種騙術進行解碼。防范網絡電信詐騙最原始、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堅信“天上不會掉餡餅”,切忌不要被“洗腦”。
涪城區司法局城郊司法所所長曾偉介紹,涪城區人大城郊工委在涪城區人大常委會的支持下,積極探索人大代表骨干小分隊履職新模式,通過“小切口”監督,整合全區法治專業代表資源組建了法治骨干小分隊,小分隊在履職過程中敏銳地察覺到如何幫助社區矯正人員成為守法公民是一件群眾關切的要緊事。為推動社區矯正法涪城區社區矯正工作逐步走向規范化,小分隊將持續發力助力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