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泛黃的老照片
一位高齡失智的老人
一份破損的過繼協議
一個盡心贍養老人的養子
一場“訴訟”
一個溫馨感人的故事
……
一張老照片
周婆婆年輕時
家住敘永縣敘永鎮紅星社區的周婆婆已年過九十,近年來出現精神智力逐漸下降,生活自理能力越來越差的狀況。在一次家人幫助其整理衣物時,發現了一張周婆婆年輕時穿著軍裝的老照片以及手寫的復員證明。家人帶著照片和證明到敘永縣紅星社區咨詢為老人查詢參軍檔案及相關政策問題。為了解決周婆婆家人提出的問題,社區干部到相關部門進行咨詢、協調,最后卻因“身份”問題產生了障礙。
一份過繼協議
周婆婆收養劉某的過繼協議
原來,現在與周婆婆共同居住生活的“兒子”劉某并非周婆婆的親生子女。1979年,周婆婆與劉某父親簽訂了一份過繼協議,約定將劉某過繼給周婆婆。過繼協議簽訂后,劉某便一直和周婆婆共同居住生活,相互履行撫養和贍養義務。近幾年,由于周婆婆的精神智力狀態每況愈下,劉某在幫助周婆婆辦理一些社會事務時,因為沒有正式的收養手續產生了諸多不便。這次查找老人入伍檔案也因身份問題產生了障礙,無奈之下的劉某向法院提起確認收養關系之訴。
一次部門聯動
由于周婆婆年事已高,加之精神智力狀況不佳,為使案件審理順利進行,我院家事法庭快速處理了劉某申請認定周婆婆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一案,并指定紅星社區擔任周婆婆的臨時監護人,代周婆婆行使訴訟權利。在確認收養關系之訴一案中,因為周婆婆的收養事實發生的年代久遠,書面證據較少,為查明案件事實,承辦法官多次到派出所查找當事人戶籍檔案、歷史戶籍信息,同時聯動縣婦聯干部共同到二位當事人生活的地方,對社區干部、街坊鄰里進行走訪調查。
一次巡回審判
經走訪,承辦法官得知在過去30余年里,劉某及家人對周婆婆進行了無微不至照顧。鑒于該案的特殊性,法官決定到周婆婆和劉某生活的紅星社區進行巡回審判,讓更多群眾知曉并監督該起案件的審理。庭審中,原告出示書面證據并申請證人出庭,承辦法官將對社區及鄰里制作的調查筆錄交由雙方當事人質證,經過充分舉證、質證及辯論,法官當庭認定原、被告形成事實收養關系,且收養事實發生于1992年4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施行以前,故當庭宣判原、被告收養關系成立。
一份觀護委托函
司法的公正和溫情不僅體現在案件審理的過程中,更體現在切實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細節里。考慮到周婆婆的實際情況,敘永法院向敘永縣婦聯發出觀護委托函,委托婦聯派出觀護員對雙方進行定期探訪,了解當事人的生活情況及履行贍養義務的情況,并將探訪情況函復我院。
一次普法宣講
案件宣判后,案件承辦法官李婧玥就本案涉及的法律知識向旁聽的群眾代表進行講解,同時,向大家詳細介紹了敘永法院牽頭構建的“守護夕陽”老年人權益保護工作體系、老年人維權典型案例,并向部分代表發放“守護夕陽”工作手冊。
一項工作機制
2019年,敘永法院牽頭構建“守護夕陽”老年人權益保護工作體系,以“守護夕陽”人民調解委員會、“守護夕陽”工作室及各鄉鎮工作站為依托,聯動開展涉老糾紛化解,敬老、助老系列活動等老年人權益保護工作。努力以司法手段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推進司法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強化宣傳教育,引領推動形成敬老愛老助老的良好社會風尚;瞄準侵害老年人權益重點突出問題,多維度保護老年人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