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溫情的執行干警,講有溫情的執行故事。基層法院的工作日常,總是被一件件看似普通的“小案”填滿,但每一起案件都承載著當事人對公平正義的深切期待。執行法官作為最后一公里的執行者,要以穿透式思維解構案件本質,用最溫暖的工作方法把當事人的問題解決在實處,用公正贏得信任,用溫情打開心結。
近日,納溪區法院順利執結一起勞務合同糾紛案件,被執行人在支付完案款后開心地表示終于了了一樁心事,今天正好是自己的生日,感謝人民法院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誠信。
早前,原告楊某經他人介紹,為被告朱某承接的工程提供瓦工勞務,工程完工后,朱某卻遲遲未向楊某支付7000余元工資款,楊某多番討要無果后訴至納溪區法院。案件進入執行階段后,執行干警多次與被執行人聯系,但其每次都以經濟困難為由拖延履行,最終,幾番催促之后,被執行人支付了5000元,尚欠2000余元未履行。在最近一次電話聯系中,被執行人表示自己正在外地務工,但兩天后會回來參加自己作為原告在另一法院的庭審。
緊抓這一線索,開庭當日,執行干警一行便早早地等候在了審判庭外,“我這才開完庭,你們就到了,時間掐的真是準吶!”被執行人無奈地說道。此前,通過關聯案件查詢,執行干警查得朱某還有作為申請人的案件正在執行中,因此,面對朱某“既是債權人又是債務人”的特殊身份,執行干警并未簡單采取強制措施,而是制定了“以情促執、以理服人”的執行方案。
“朱某,此時此刻你應該最能體會債權人權益受損時的焦慮。咱們也將心比心的想一下,辛苦勞動換來的血汗錢,你卻一拖再拖不愿支付,這和你向別人索要欠款的情景是一樣的吧,是不是也應該換位思考一下……”執行干警從其雙重身份切入,開展法律引導。話音未落,朱某開始面露難色。執行干警立即趁熱打鐵,搬出“誠信天平論”:“你作為申請執行人,應該最痛恨失信行為;作為被執行人,你每次拖延都是在給天平加碼。”聽了執行干警的話,朱某開始打電話借錢,半小時后,2000余元勞務費支付至申請人微信賬戶。“法官,今天是我的生日,原本看到你們來我很緊張不安,但現在錢還了,我反而覺得高興,這是人民法院送給我的生日禮物,很有意義!”最后,被執行人主動與執行干警合影,對著鏡頭亦對著生活比了一個“耶”。這或許就是司法智慧之美:讓冰冷的法律條文有了溫度,讓誠信的雙向奔赴激蕩回響。
執行之路,道阻且長;司法為民,力透紙背。執行需要“力度”,也應有“溫度”。每一個案件都連著民心,要以“如我在執”的理念,找準利益平衡點,以“溫情執行”化解矛盾,讓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公平正義和司法溫度。這起案件的執結,是納溪區法院踐行“善意文明執行”理念的縮影,更是法律剛性權威與人性柔軟溫度的交融。當鍥而不舍的法官遇見將心比心的當事人,執行難案終成法治進步的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