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過馬嶺法庭法官數小時的耐心釋法和心理疏導,一起因征地補償款分配問題引發的矛盾糾紛成功化解。
原告羅某是一名大一學生,被告羅某某系羅某的兄長。村里修建水庫,羅某家恰巧在征地拆遷的范圍之內。兄妹二人因征地補償款的分配問題產生嫌隙對簿公堂。
原以為可以邀請兄妹的父親出面調和,翻閱案件后,承辦法官才發現其父親系智力障礙患者,目前尚在醫院接受治療。面對當事人復雜的家庭狀況和瀕臨破裂的兄妹關系,承辦法官決定實地走訪,以探尋矛盾根源,尋求解決之道。
其后,為就地解決矛盾糾紛,同時向當地群眾宣傳相關法律法規,達到審理一件教育一片的效果,承辦法官決定將審判庭搬到村公所。
法官考慮到只有妥善處理該其矛盾糾紛,修復兄妹情親,才能使兄妹二人能同心協力照顧患病的父親和年邁的奶奶,讓這個家重續溫情。庭后法官充分運用原被告之間的情感紐帶,采取情感引導、親情感化等方式并結合專業法律知識,積極組織雙方進行調解。并用心用情的進行勸說:“你們是血濃于水的親兄妹,人生還長,今后還有幾十年的相處時間,補償款固然重要,但親情是無價的,你們的父親如今患病更需要你們的悉心照顧,不能因為一時的利益紛爭傷了親人的心,傷害了彼此之間的兄妹情,我們不愿意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坐在庭上的你們年老的奶奶和尚在醫院的父親更不愿意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
最終,在法官和雙方親人的耐心勸導下,羅某與其兄長二人打開心結,達成調解協議,一場親人之間的糾紛得以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