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襲便裝、一沓卷宗、一片磚墻……近日,隆昌市人民法院胡家法庭吳力生法官將法庭“搬”到春日的田野間,用腳步丈量糾紛現場,用溫情化解矛盾積怨,成功調解一起砌磚工程勞務糾紛,讓司法為民的承諾在田間地頭生根發芽。
現場勘察:從“坐堂問案”到“躬身解紛”
“分包工程量不清,卷上的數據量不明,這案子就得去現場找答案!”面對一起因工程量爭議引發的勞務糾紛,吳力生法官沒有局限于法庭內的“紙上談兵”,而是帶著卷宗直奔田間地頭。
她與當事人一起穿梭于磚墻間,一塊塊清點、一米米測量,現場核對工程量。春日的陽光灑在磚墻上,汗水浸濕了手中的記錄本,吳法官卻笑著說:“只有親眼看見、親手丈量,才能讓當事人信服,讓真相‘落地’。”
釋法明理:從“針鋒相對”到“雙向奔赴”
實地勘察中,吳法官發現雙方爭議的根源在于溝通不暢。她當即化身“普法課堂主講人”,結合案情向當事人講解《民法典》合同條款,強調“白紙黑字”的重要性;又以“拉家常”的方式引導雙方換位思考:“工程款是工人的血汗錢,承包方也有經營壓力,咱們得找個兩全其美的法子。”
田間地頭的磚塊成了“教具”,調解現場成了“課堂”,停在路旁的警車成了“課桌”。隨著法律條文變得通俗易懂,當事人的眉頭逐漸舒展,從爭得面紅耳赤到主動商量解決方案。
握手言和:從“對簿公堂”到“田間和解”
經過多次調解,吳法官抓住雙方訴求核心,提出“限期支付+費用分擔”方案:。最終,雙方在現場簽下調解協議,曾經的“冤家”笑著握緊了手。
“沒想到法官能為了我們這點事,大老遠跑來田里看現場!”當事人感慨道。這場“沾著泥土味”的調解,不僅解決了糾紛,更讓群眾感受到司法的溫度。
胡家法庭:創新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
此次調解是胡家法庭深化“新時代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生動實踐。通過推動三個轉變——
? 空間轉變:從法庭到田間,讓調解更“接地氣”;
? 思維轉變:從爭論對錯到尋求共識,讓解紛更高效;
? 效果轉變:從矛盾激化到案結事了,讓社會更和諧。
作為胡家法庭“握握手”調解室的又一成功案例,吳力生法官用行動證明:司法為民,從來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融入每一次俯身傾聽、每一次耐心釋法、每一次真心解憂。
一磚一瓦筑公正,一步一履總關情。隆昌市人民法院胡家法庭將繼續以“如我在訴”的情懷,把法庭搬到群眾需要的地方,讓公平正義可感可觸,讓司法溫度浸潤民心。(虞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