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成都市公園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19—2035年)》送審稿(簡稱《送審稿》)已編制完成。這份送審稿多達近70頁,目前正在公示并征求公眾意見。
在規劃目標中,成都對城市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等形成了量化的目標。比如,到2025年,實現城市綠地率不低于4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低于14平方米/人,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不低于90%的目標。
到2050年,市域生態環境得到全面保護和修復,公園城市綠地系統更加完善,環境、經濟及社會的綜合效益得到充分發揮,實現可持續發展。
《送審稿》明確,至2035年,成都中心城區3677平方公里的規劃范圍內,建成綠地2058.02平方公里,占中心城區規劃面積的56%。其中,具備公園功能的綠地3642個,面積為1633.34平方公里,占中心城區規劃面積的44%。
桂溪公園綠道 圖據ICphoto
成都將這些綠地主要分成了四類: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游園。其中,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內規劃建設綜合公園100個,總面積5281平方公里。
在老城片區,即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和高新南區大源組團,成都將對塔子山公園、新華公園、鳳凰山公園等公園進行提檔升級,促進公園景觀、治理、業態全面提升,使“老公園”煥發“新活力”。
此外,成都還將重點建設交子公園、新川之心、大源中央公園、綠軸公園、北湖公園、海濱公園、新金牛公園、新橋公園等公園綠地;天府新區直管區重點建設天府公園、南湖公園等公園綠地。
其他片區重點建設空港中央公園、驛馬河公園、東風渠公園、東安湖公園、洛帶溪公園、鳳凰湖生態濕地公園、大時代1956公園、泥巴沱森林公園、溫江公園、光華公園、空港中央公園、怡心湖公園、磨底河帶狀公園(創智公園)等公園綠地。
成都交子公園 圖據ICphoto
此外,成都還將在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內分別規劃建設585個社區公園和2593個游園。
對專類公園,成都則將在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內規劃建設專類公園41個。保護傳承歷史名園,對桂湖公園等川西歷史名園進行保護性修繕,支持引導人民公園、望江樓公園、百花潭公園、文化公園等為代表的傳統名園開展城市公園運營管理創新試點,營造文創文旅融合場景。
此外,成都還將根據城市發展、生態景觀建設和市民不同年齡段需求新建一批游樂公園、兒童公園、健身公園、紀念公園、城市濕地公園等專類公園。
在市域綠地系統規劃中,《送審稿》還強調要強化“兩山、兩網、兩環、六片”的市域綠地系統結構,形成覆蓋全域、城鄉一體的網絡化布局模式。
其中,成都設計了東部城市新區-區域中心城-特色鎮-新型社區(林盤聚落)的四級城鄉體系。《送審稿》提到,成都將實施龍泉山“增綠增景”“東部森林”計劃和沱江生態修復等重點生態工程,并強化城鎮之間的生態隔離區,防止組團粘連蔓延式發展。
龍泉山森林公園 圖據ICphoto
據悉,至2035年,東部城市新區的城鎮綠地率不低于45%,綠化覆蓋率不低于5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低于16平方米/人,并重點建設一批綜合公園和專類公園,按照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原則布局一批社區公園和游園,建成一批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示范性公園。
區域中心城包括都江堰、彭州、金堂、崇州、大邑、邛崍、蒲江、新津8個區(市)縣城區。《送審稿》強調明確綠地建設重點和特色,禁止盲目建設大廣場和大綠地。
特色鎮包括聚源、三道堰、平樂、甘溪、興義、通濟、懷遠、五鳳、安仁、洛帶等97個,并倡導“一鎮一特色”,突出綠地建設與自然環境的相融性。
新型社區(林盤聚落)則要結合《成都市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技術導則》,農村新型社區環境綠化應體現川西地域特色風貌和良好的生態效益,綠地率控制在20-30%之間,鼓勵墻面綠化和屋頂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