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瑙村,地處川西南小涼山區(qū),位于馬邊彝族自治縣縣城東南方,距縣城有36公里,幅員面積23.26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約800米,是民主鎮(zhèn)(原民主鄉(xiāng))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個漢、彝、苗雜居村。而距離鎮(zhèn)政府4公里的瑪瑙村會管山 組即瑪瑙苗寨,因地處海拔1200米的高山區(qū),位于金沙江和岷江的分水嶺,常年云霧繚繞、空氣濕潤、景色宜人、風光秀美,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天然森林氧吧和生態(tài)康養(yǎng)勝地,故有“云上苗嶺”之美譽,2016年被評為國家AA級景區(qū),它猶如鑲嵌在瑪瑙村這片熱土上的一顆珍珠瑪瑙。
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本人慕名專程前往體驗和采訪。
從馬邊縣城出發(fā)向南,沿國道348線,逆河而上,經永樂—光輝民族風情小鎮(zhèn)、官帽舟水電站廠區(qū),到銅貫溪跨金雞嘴大橋,再沿蘇民路,經蘇壩鎮(zhèn)越勝村、民主鎮(zhèn)小谷溪村,約40分鐘的車程,便到達鎮(zhèn)政府所在的瑪瑙村。途中路況良好,全是雙車道瀝青路面。沿河兩岸,鳥語花香,芳香四溢。
在民主鎮(zhèn)政府,鎮(zhèn)黨委宣傳委員馬阿牛介紹說,瑪瑙村原名馬腦村,因瑪瑙山脈有段勝似馬腦而得名;后因人們向往美好事物,希望馬腦村能成為象珍珠瑪瑙一樣光彩奪目的明珠而將馬腦村寫成瑪瑙村。居住在這里的苗族主要來自于云南省昭通市的永善、彝良、鹽津和四川省宜賓市的筠連等幾個縣。據縣志記載,1944年(即中華民國三十三年)冬,永善縣杉木林村苗民朱明光夫婦最先搬入馬邊民主鄉(xiāng)黃竹林處居住。后陸續(xù)又有7戶20多位永善縣苗民遷來民主定居,主要分布于民主的會管山、花椒坪、雪峰、小谷溪、代家溝、曹房塆和蘇壩的流秀溪等地。民主鎮(zhèn)是小涼山馬邊唯一的苗族聚居地,也是樂山市最大的苗族聚居區(qū),全鎮(zhèn)現有苗族人口1080余人,占樂山市苗族總人數的89%,是距四川省會成都市最近的體驗苗族風情的首選之地,熱忱歡迎四方賓朋前來民主觀光旅游。
來到一橋之隔的瑪瑙村黨群服務中心,室內干凈、整潔、寬敞、明亮,墻上掛滿了各種榮譽獎牌。
“我們瑪瑙村轄11個村民小組,共有農戶974戶3876人;全村有村級活動室1個,農家書屋1個,中學1所、中心校1所、村小2所,村衛(wèi)生室4個;現有耕地3240畝,林地25800畝,主要經濟作物有玉米、水稻、馬鈴薯;產業(yè)以茶葉、林竹和畜牧業(yè)為主,已建成茶園5100畝,其中投產茶園4500畝,種植青梅120畝;村內有專業(yè)合作社3家,會管山組苗寨民宿5家;建成通村道6公里,通組道20.93公里,連戶路6197.51米。2017年3月,被國家民委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017年8月,被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中央農辦、財政部、環(huán)境保護部、農業(yè)部評為人居環(huán)境保障基本示范村;2017年12月,被縣文明委評為文明村鎮(zhèn);2018年2月,被四川省旅游發(fā)展委員會評為四川省鄉(xiāng)村旅游精品村寨。”村黨支部副書記廖宣兵說。
聽完介紹后,與鎮(zhèn)文化站站長陶峰、村黨支部副書記廖宣兵、村民委員會副主任劉雨慶一道,沿通組水泥路,驅車前往會管山苗寨。因遇近期公路加寬改造斷道施工,準備將原來的單行道改為雙車道,行至半路即去花椒坪岔路口,只好下車徒步繞道而行。
“公路坎下,密林深處的溝壑里,有一水庫,這是民主場鎮(zhèn)居民的飲用水水源地之一,也是一處絕境生態(tài)釣魚區(qū),來這里釣魚的人還不少。”陶峰說。
跨過溪谷,沿千畝茶園間的慢行步道而上,看到左右一行行的茶樹上已冒出尖尖獨芽,茶農們正在忙碌著采摘春茶。據悉,今年天氣晴好,出茶比往年提早10來天,鮮葉單價68—90元不等。茶農每年戶均收入達3000元以上,這是茶農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
走完茶園又穿越林竹間的一段羊腸小道。個個氣喘吁吁,汗流浹背。大約半個小時后達到公路。
走在瑪瑙山脈的山脊上,山脊兩側,茫茫林海,溝谷幽深。前方不遠處,便看到分水嶺石碑。碑的前面鐫刻著“分水嶺”三個紅色大字,背面是分水嶺示意簡介。碑文記載,分水嶺海拔1200米,嶺東南面的雨水和河流流經民主場鎮(zhèn),屏山縣夏溪鄉(xiāng)、新市鎮(zhèn)注入金沙江;嶺東北面的雨水和河流流經蘇壩鎮(zhèn)金雞嘴、馬邊縣城,犍為縣清水溪鎮(zhèn)匯入岷江。
前行百余米,便來到富有民族特色的瑪瑙苗寨景區(qū)大門。穿過成片的柳杉林便到達苗寨。
公路上方,樹立著一個紅框黑底黃字的鐵質櫥窗,左方是瑪瑙苗寨景區(qū)簡介,右方是瑪瑙苗寨景區(qū)全景圖,簡介有漢、英、日、韓四種文字版本。
公路坎下,有一紅磚碧瓦的便民服務小店,主要經營糖、煙、酒、副食等日常生活用品。店主熊剛梅一邊在守店帶娃,一邊在做刺繡。據了解,苗族婦女個個心靈手巧,人人都會手工技藝,一家人所穿戴的衣服、頭飾都出自手工刺繡。苗繡色彩鮮艷,花紋豐富,繡工精湛,栩栩如生。
入寨路口石碑上“云上苗嶺 瑪瑙村”的紅色大字,格外顯目。
站在寨前的觀云臺,看到寨子中央一幢二樓一底,頂部用弓箭、牛頭、牛角裝飾,青瓦、花檐、白墻、紅柱的建筑格外氣派,據說叫鼓樓。左、右兩方及后方則是青瓦、紅墻的“獨棟”特色民居。舉目四望,視野開闊,遠山近林交相輝映,猶如一幅美不勝收的水墨山水畫。據悉,晴空萬里之時,站在苗寨,可遠眺黃茅埂山脈及四川馬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大風頂;陰雨連綿時,可近觀云霧煙雨環(huán)繞,體驗云上苗嶺之奇妙。
村民委員會副主任劉雨慶說,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懷之下,村上使用彝家新寨建設資金修建了會管山苗寨,工程于2013年8月正式動工,2014年10月全面竣工。建成1000平方米的多功能活動室(鼓樓)1幢、多功能苗族風情文化廣場1個、650米環(huán)形硬化道路1條、安全飲水供水廠1個、停車場2個、后山休閑慢行步道800米及觀光亭6座、特色民居住房25棟、連戶路2公里、沼氣池50口,入住苗族群眾50戶270人。鼓樓里配套建有苗俗博物館、農耕博物館、婦女兒童之家兼刺繡室、衛(wèi)生服務室、幼兒園、游客接待中心等。
走進三樓的苗俗博物館,室內主要展有苗族服飾、銀飾、工藝品、剌繡產品、蠟染圍巾和皮鼓、嗩吶、蘆笙等樂器。
據會管山組原組長張正銀介紹,苗族支系很多,分青苗、白苗、花苗、紅苗、黑苗、小花腰苗、梳子苗、獨角苗、高山苗等支系,瑪瑙苗族屬白苗,不同的支系,其服飾也有差別。男子一般穿對襟或大襟式短衫或青色、藍色右開襟長衫,束寬大腰帶,穿大腳褲,冬天系綁腿;婦女服飾分便裝和盛裝,顏色多為紅、黃、藍、白、綠、黑等為主調,一般為大襟式右開長衣、寬腳褲或百褶裙,外系圍裙;服裝普遍用五顏六色的絲線繡上花、鳥、魚、蟲、藍天、白云、波浪等花紋圖案。紋路多呈花狀和江水狀,象征著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紅綠波浪花紋代表江河,大花的交錯代表田埂,花點代表谷穗。水波浪和魚等精美圖案,代表祖先原來生活在沿海,以獵魚為生。男裝簡樸,美觀大方;女裝厚重,華麗無比。
苗族喜歡銀飾品和玉飾品,男女老少都佩戴。尤以婦女最為隆重,一般為頭戴銀冠,耳戴耳環(huán),頸戴項飾或銀圈,身著銀衣,手配銀鐲,腳套銀鏈,以多為美,以重為富。
蘆笙是苗族傳統(tǒng)的手工制作的竹木結構簧管樂器,分大、中、小等多種類型,均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構成,外側開有接音孔,下端裝置銅簧,插入一長形木頭葫蘆內,在每二三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為共鳴管;有6管和12管之分,有12個音12個調,笙體可包金、包銀予以裝飾。蘆笙音色明亮渾厚,男女均可吹奏。每當節(jié)慶、婚嫁、喜事、起房蓋屋,人們總要手捧蘆笙,載歌載舞,抒發(fā)自己的歡樂和感情。白苗在結婚、喜慶時一般不吹蘆笙;花苗結婚時可吹蘆笙。
農耕博物館,主要反映的是苗族高山農耕文化,是苗族人民的生活寫照。主要展有蓑衣、斗笠、木盆、木桶、扁擔、木船、木橋、木犁、木鋤、蒸子、飯簍、竹藍、竹蘿、漁具、茶具、鳥籠等生產生活用品,其中最為特別的是一臺木制紡紗機和一臺木制織布機,有兩位苗族婦女還現場演示了紡紗和織布。
“我們苗族穿的服裝,過去都以麻織品和棉織品為主。相傳,樓珊、樓尼請來樓妹、樓姐,坐船從東球帶來五色棉種進行種植,后來勒歸發(fā)明了紡車和織布機,并教會婦女紡紗和織布,女人才有裙穿,男子才有衣穿。后來,苗族全家的衣裙都由婦女制作,全由婦女自紡、自織、自染、自制、自繡。解放后,衣料才逐步轉向市場購買。”苗族村民王中祥說。
位于鼓樓二樓的婦女兒童之家兼剌繡室,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2020中國非遺文化年度人物獎獲得者喬進雙梅等6名女同胞,在市縣婦聯組織和民主鎮(zhèn)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之下,共同創(chuàng)辦的馬邊花間刺繡合作社的發(fā)祥地。
據苗族村民王中元介紹,苗繡有平繡、辮繡、結繡、纏繡等十多種繡法。花紋圖案有麒麟、龍、鳳、魚、蟲、花草、石榴、挑子等;顏色有大紅、水紅、紫紅、深綠、橙黃等;繡品主要有頭帕、上衣、裙子、圍裙、背帶、圍巾、荷包、手帕。苗繡技藝已成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苗繡產品也成為一種增收致富的產業(yè)。
鼓樓前方的苗族風情文化廣場是苗族同胞在節(jié)慶、婚嫁喜事舉行文化體育娛樂競技活動的重要場所。
鎮(zhèn)文化站站長陶峰詳細介紹了苗族的語言、文字、節(jié)慶、風俗、音樂、舞蹈等豐富多彩的苗族風情文化。
據悉, 苗族語言大致可分為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大方言,7個次方言,18種土語。馬邊苗語與敘永、古藺、長寧、筠連等縣苗族相同。屬川黔滇方言敘永、古藺、長寧、筠連次方言。
相傳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后來失傳。新中國成立后,苗族語言文字專家,在普查研究改革“老苗文”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東部、中部、西部三種方言的拉丁拼音苗文。但無通用苗文。
苗族節(jié)慶主要有過年節(jié)、花山節(jié)、三月三(食土蠶)、重陽節(jié)(打糍粑),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吃鴨節(jié)、吃新節(jié)、殺魚節(jié)、采茶節(jié)等節(jié)日。其中,以過年節(jié)、花山節(jié)最為隆重。
苗族過年節(jié)與漢族春節(jié)相似,分為三個階段:臘月三十辭舊歲,稱為過小年;正月初一至初三迎新歲,稱為過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稱為過大年。吃團年飯,戶主先舉行獻飯儀式后,家人團團圓圓圍桌而食,年飯禁泡湯;除夕夜,全家燒水浴腳,洗至膝蓋,洗腳水不能倒,代表干干凈凈迎新年,并走好運;睡前,戶主用紙錢封大小門、盛糧器皿、石磨口,即封財;初一早上,公雞打鳴后去“搶新水”,晚上,給灶神點七星燈,點香燒紙;初二清晨,去給祖先拜年掃墓掛墳飄,帶上禮品按輩分走親訪友拜年;初三早上黎明時分,戶主以酒肉飯和燒紙錢敬獻列祖列宗后,請列祖列宗回去守墳,保佑后人平安幸福;大年十五晚上,有“采青”的習俗,并在灶臺上點七星燈,送灶神回天庭。
瑪瑙苗族的“花山節(jié)”一般在每年農歷六月初六到十五期間舉行。主要有尋花桿、裝飾花桿、推舉“花桿頭”、立花桿、“祭花桿”、 爬花桿、文藝表演等環(huán)節(jié)。“花桿頭”宣布“花山節(jié)”開始后,場上鑼鼓齊鳴,人們圍著花桿,踏著蘆笙、嗩吶、胡琴等器樂的節(jié)拍翩翩起舞。有的唱山歌、有的吹嗩吶、吹簫、吹
葫蘆絲;有的跳蹬腳舞、三步舞、跳蘆笙舞、跳獅子舞。據說,獅子舞跳得好的,才有資格爬上花桿頂端,取下作為獎品的兩瓶好酒和一個豬頭。期間,還要舉行賽馬、武術、拔河、長跑、彈弓、射弩、斗牛、斗腳、摔跤、踢毽、織布、繡花、賽裝、搓麻繩、穿針引線、背親、扭扁擔、竹葉情歌、過刀山、下火海等豐富多彩的趣味、娛樂、競技活動。花山節(jié)也是苗族青年尋偶戀愛的佳節(jié),男女通過在一起對歌、跳舞,得以相見、相識、相知。 鐘情的姑娘向小伙子撐開的花傘靠去,相依相偎互訴衷腸,或相約到僻靜處互訴衷情,交換禮品,互贈信物,訂下終身,最終喜結良緣。2015年9月27日,瑪瑙苗家成功舉辦“印象·苗嶺”花山節(jié),吸引重慶、成都、樂山及馬邊當地游客近5000人次,實現創(chuàng)收近20萬元。
苗族婚俗,一般是異族不通婚,族內同姓不通婚,實行一夫一妻制。結親方式有自由戀愛、開大親、先過門再圓房三種。自由戀愛,青年男女通過社交建立戀愛關系,雙方愿意結為夫妻后,約定時間地點,男方請一位姑娘同去,悄悄將意中人接走,然后再請媒人說媒;開大親,先由男方找媒人去女方提親,雙方同意后,吃訂親酒;先過門再圓房,是青年男女相愛后,經雙方父母同意,女方先到男家居住生活,再擇日請吃圓房酒。
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苗族音樂,歌詞含蓄精煉,旋律優(yōu)美動聽,有民歌曲調、蘆笙曲調、嗩吶曲調、簫琴曲調等,有大調、小調、大歌、小歌之分,且注重押韻,有“無歌不有韻,無韻不成歌”之說。聲樂有飛歌、古歌、酒歌、情歌、生產歌、風物歌、風俗歌、婚嫁歌、遷徙歌。器樂有蘆笙、嗩吶、木葉、夜簫、古飄琴、笛子、口琴等。打擊樂有銅鼓、木鼓等。
苗族舞蹈以蘆笙舞最具代表性,大致可分為自娛性、競技性、祭祀性三種,其中自娛性蘆笙舞最為普遍。蘆笙舞曲按內容可分為禮樂曲、敘事曲、進行曲、歌體曲、舞蹈曲等。蘆笙演奏與蘆笙舞的形式可分為吹笙伴舞、吹笙領舞與吹笙自舞。舞蹈動作多為走、移、跨、轉、立、踢、別、勾、翻。有的蘆笙手能一邊吹笙,一邊熟練地表演仰臥、倒立、滾翻、吊掛、爬竿、疊羅漢等高難動作。1984年冬,由十余名苗族青年組成的業(yè)余演出隊參加樂山市民族歌舞調演演出,《慶豐收》蘆笙舞榮獲二等獎。
來到苗族村民家中,苗族村民黃安華介紹,瑪瑙苗寨的“獨棟”民居,一棟住2戶,每戶面積120平方米,樓上是主臥,樓下是客廳、客房和櫥房。目前,建有3家苗家樂和5家民宿,可供游客吃住。
苗族人民善交朋友,熱情好客。無論何時,客至必備酒肉或殺雞宰鴨盛情款待。吃雞時,雞頭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由家中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夾給客人,而客人不能自己吃掉,需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若是遠道而來的貴客,苗族人先請客人飲牛角酒。春節(jié)過年時,來者無論是親朋好友,還是陌生人,主人都端出酒肉款待。
苗族主食大米或玉米,輔之紅薯、洋芋等雜糧,喜歡腌制酸魚、酸肉、酸菜等,喜好飲酒、吃酸、吃辣,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無辣不成菜”之說。特別是香甜爽口的“面面飯”、色香味具全的“辣子雞”、細膩圓滑的糍粑、小炒臘肉、石磨豆渣湯等苗家特色美食,都值得游客好好品嘗。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fā)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自家釀造的玉米或大米醪糟酒,口感頗佳。
到瑪瑙苗寨的游客還可以到農家地里親手種植和采摘蔬菜,采摘的蔬菜可現做現吃;也可自帶燒烤食材,租一個烤爐進行燒烤;也可由農家提供全套食材和烤爐;盡情體驗“農耕”生活、田園生活。
民主鎮(zhèn)黨委書記王進說,瑪瑙苗寨周邊景點眾多,除了千畝茶園和分水嶺之外,還有花椒坪苗寨、代家溝苗寨、代家溝瀑布群、代家溝天然游泳池、天然森林氧吧、雷馬屏農場分部舊址,是個休閑旅游、森林康養(yǎng)、感受大自然之美、體驗苗族風情的絕好之地。下一步,鎮(zhèn)黨委政府將帶領瑪瑙村“兩委”班子,不斷對接引進旅游公司共同出謀劃策,進一步提升原有景點基礎設施,打造小谷溪到瑪瑙苗寨環(huán)形旅游長廊;深度挖掘和推廣苗族文化,圍繞花山節(jié),打造民宿,實行“旅游+農業(yè)”發(fā)展模式;結合馬邊旅游發(fā)展規(guī)劃,打造苗寨非物質文化旅游產業(yè),帶動廣大苗族群眾致富奔康。
當前,在拓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接續(xù)鄉(xiāng)村振興的過程中,民主鎮(zhèn)和瑪瑙村的新一屆班子,正在大力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業(yè),加快農旅融合、文旅融合發(fā)展進展。我們相信瑪瑙村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更加燦爛輝煌。
(四川馬邊彝族自治縣委宣傳部 本史巫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