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是全球范圍內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發生和發展與遺傳、環境及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盡管部分風險因素難以改變,但研究表明,通過調整日常生活習慣,可顯著降低癌癥的發病風險。
均衡飲食:科學防癌的“第一道防線”
減少致癌物的攝入。1、亞硝酸鹽 :加工肉類(香腸、臘肉等)、酸菜(泡菜)、腐爛的蔬菜等這些食物通常含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本身不致癌,但在體內轉化為亞硝胺致癌物,長期食用可能會導致胃癌、食道癌、肝癌等多種癌癥。2、黃曲霉素:發霉的堅果和果干(花生、核桃等)、霉變的谷物(玉米、小麥、大米等)、自制發酵食品(豆腐乳、豆瓣醬)、變質的調料(植物油、醬油)等食物可能含有大量的黃曲霉素。
增加保護性食物攝入。1、膳食纖維:腸道健康的“守衛者”,如全谷物(燕麥、糙米)、果蔬、豆類。2、抗氧化營養素:中和自由基損傷,如維生素C、維生素E(柑橘、堅果),類胡蘿卜素(胡蘿卜、番茄),多酚類(綠茶、藍莓)等。
規律運動:科學防癌的“天然良藥”
有研究表示,保持適量運動可降低至少10%~20%的常見癌癥發病風險。
什么樣的運動最有效防癌?可以通過有氧運動如:快走、跑步、游泳等改善心肺功能;力量訓練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礎代謝率;太極、瑜伽等“慢運動”尤其適合中老年人改善身體機能,維持好的狀態。
戒煙限酒:遠離兩大致癌高危因素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球約25%的癌癥死亡與吸煙有關,而酒精與至少七種癌癥的發生直接相關。戒煙限酒是降低癌癥風險最有效、最經濟的手段之一。
?與吸煙最密切的癌癥之一,肺癌當前是發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癌癥。吸煙者患肺癌風險是非吸煙者的15~30倍,約85%的肺癌病例與吸煙相關。其中包括主動吸煙和被動吸煙(二手煙),長期暴露在二手煙環境中的人,尤其是女性和兒童,其患癌風險也會增加。戒煙可以顯著降低肺癌風險,因此戒煙不僅對自身有益還保護了家人健康。
?酒精在體內代謝為乙醇(1類致癌物),可直接損傷DNA并阻止細胞修復增加致癌風險,與長期飲酒相關的癌癥有:頭頸部腫瘤(口腔、咽喉)、肝癌、乳腺癌等。酒精沒有“保健量”,最安全的飲酒量是零。
肥胖:被忽視的致癌風險
你可能知道肥胖會增加心臟病、糖尿病的風險,但你是否意識到肥胖也是癌癥的重要誘因之一?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指出,超重和肥胖至少與13種癌癥的發病風險顯著相關,包括肝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
?過胖的身體會導致激素水平失衡影響乳腺和子宮內膜細胞異常增生,增加乳腺癌和子宮內膜癌風險。
?肥胖者通常還伴隨高胰島素血癥,與結直腸癌、胰腺癌相關。
?脂肪組織會釋放慢性促炎因子,形成長期慢性炎癥狀態,增加癌變風險。
?肥胖癥的患者腸道菌群多樣性降低,某些有害菌可能產生致癌代謝物或破壞腸道屏障功能,促進結直腸癌發生。
減少環境致癌物暴露:看不見的健康威脅
從空氣污染到日常用品中的化學物質,我們身邊潛藏著多種可能增加癌癥的風險。了解這些危險因素,采取一些可行的科學防護措施,能有效減低患癌風險。
空氣污染中主要致癌物:1、PM2.5:一種直徑小于2.5微米的可吸入顆粒物,富含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等有毒成分,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1類致癌物。2、苯丙芘:通常來自高溫加工食物產生的油煙、機動車尾氣、香煙煙霧、工業排放等。防護建議:霧霾天減少戶外運動,佩戴口罩出行。家中安裝抽油煙機、使用空氣凈化器、擺放綠植。 紫外線輻射:長期暴露于紫外線會增加皮膚癌的發生。防護建議:避免正午長時間暴曬,使用防曬產品。
建筑、工業材料:如石棉、甲醛等有害物質。防護建議:老舊房屋裝修時請佩戴防護措施的專業人員檢測并清除石棉,新房裝修后3~6個月待甲醛含量在安全范圍時再進行入住。
飲用水污染物:主要有害成分:砷、氯仿防護建議:安裝活性炭或反滲透凈水器,避免長期飲用未過濾的地下水。
通過科學調整生活習慣,有效規避癌癥風險因素,從而促進長期健康和生活質量的提升。這些看似簡單的日常選擇實則是抵御癌癥的強大武器。防癌是終身習慣的積累,即使微小改變,如每天多吃一口新鮮的果蔬、多走幾千步也能降低風險。(注:高風險人群應該結合定期體檢,早篩查早診斷是最后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