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工作啟動以來,宜賓法院聚焦“四化”隊伍建設,將學習教育成果轉化到“為民辦實事”的司法實踐上,從“三個一”角度入手,切實解決群眾反映的“急、難、盼”問題,進一步檢驗學習教育成效。
一、搭建一個平臺,快速化解矛盾糾紛
主動融入黨委領導下的訴源治理機制,向外借力、對內發力,搭建一個多層次、全方位、高效率的多元解紛平臺。與市多元化解糾紛促進會加強工作對接,統籌協調各類非訴訟解決糾紛資源。引入律師調解、人民調解、商事調解、行業調解等42個第三方調解組織、156名調解員入駐訴訟服務中心,邀請96名群團、村社干部和人民陪審員擔任家事調解員,形成法官與特邀調解員“1+1結對”解紛模式。為群眾提供“定制、高效”的調解服務。發揮訴訟服務中心的“門診、急診、會診”功能,開辟設立“訴非銜接工作區”或“訴調對接中心”,掛牌標識“五室”,按照“和解優先、非訴其次、訴訟兜底”的遞進次序引導當事人選擇適當的化解方式,加強司法確認,推動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大力推廣運用人民法院調解平臺,實現勞動爭議、道交事故、金融保險等領域矛盾糾紛一網通調、一網解紛。
二、優化一套體系,便捷群眾參與訴訟
堅持群眾多元需求為導向,按照“一站式辦理、全流程服務”的工作思路,全面優化一套集約高效、便民利民、智慧精準的現代化訴訟服務體系。將材料收轉、資料掃描、文書送達等116項審判輔助事務從審判業務庭后臺剝離到訴訟服務中心集約辦理,引入外包公司派員從事庭審記錄、材料掃描、案卷歸檔等工作,進一步促審判執行提速,為人民群眾解憂,為辦案部門減負。制定28類135項訴訟服務指南,讓當事人對訴訟事項“全知曉”。運行智能輔助立案、網上立案、跨域立案、電子送達等多個訴服系統,推動訴訟服務“就近馬上能辦、線下網上通辦、跨域異地可辦”。
三、打造一個品牌,助力基層共治共享
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為群眾提供多樣化糾紛解決方案,切實維護群眾合法利益,打造一個推動矛盾糾紛化解駛入“多車道”、“快車道”的“訴非銜接直通車”特色品牌。對內強化示范引領,對外擴大社會宣傳,樹立人民法院基層一線窗口和前沿陣地的品牌形象,在全市法院命名“楓橋式人民法庭”12個,在四川首個省級新區——三江新區、珙縣工業園區及轄區社區掛牌成立19個“黨建+審務訴源治理工作站”,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創建 16個“無訟社區(村居)”示范點,帶動鄉風、民風、社風持續好轉。探索數助決策模式,運用“數助決策”應用研究中心成果,通過司法大數據強化綜合分析研判,服務黨委政府的科學決策,助推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提升司法為民智能化水平。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