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一個奧運冠軍?由于北京冬奧會的火熱,冠軍的家庭教育方式成為熱門話題。
近年來家庭教育受關注的程度明顯提高,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通過家庭教育的改進,促進孩子的發展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共識。重視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怎么改進家庭教育呢?
第一. 身教重于言教,卓越父母的行為示范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卓越父母本身就蘊含著最深厚的教育資源。我們現在家庭教育中的一個問題是,父母忽視自身的修養和進步,自身教育資源匱乏,這就失去了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力。家庭教育的誤區在于,家長只重視“言教”與“指導”,自己缺乏上進心,卻“鼓勵”孩子上進;自己不學習,卻整天帶著孩子上各種補習班;自己缺乏敬業精神,工作得過且過,卻要求孩子不斷努力…… 這不奇怪嗎?其實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家長首先重視自己的成長與進步,把自己弄得優秀,用家長做人做事的卓越行為給孩子做出示范,這才是最深刻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不僅是一種外在的“方法”與技巧,更多的是父母自己的內在“修養”,良好的家庭教育源自父母自身的成長,用家長的成長引導孩子的發展,而不是脫離自己的成長逼著孩子學習與進步。
第二,全面發展與優異成績相得益彰。2022年北京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臺冠軍獲得者谷愛凌不僅運動技能全面,而且藝術修養,課程學習,個性品德,心理健康等都有上佳的表現,還用三年的時間學完了美國高中四年學習的課程并以很高綜合評價成績被斯坦福大學錄取。她的成長經歷是有啟發意義的。
反觀一些家長的教育行為,他們的興奮點就是不斷的學習投入,不停地參加各種補習班,很多家長認為,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同孩子的成績提升是有沖突的,注重全面發展會減少學習的“投入”,他們堅信一句古老的格言,“一滴汗水,一分收獲”。不斷加大學習投入追求更高的分數,已經成為一種教育“偏執”。事實上,在執著追求成績與升學的教育模式下,超過了一定的限度,我們看到的就是“兩滴汗水一分收獲,三滴汗水1.2分收獲,再增加的汗水收獲負一”的現實,教育投入“邊際收益”遞減的現實已經成為我們教育的一個常態。
近年來學生課業負擔,校外培訓負擔過重以及由此而來的發展片面,睡眠不足,身心健康出現問題等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重視。很多家長集中精力抓學習,無視與考試升學相關度不高的學習領域,各種各樣的學習,藝術與體育方面的成長以及所有其它方面的能力培養都要與“加分”相關聯才能獲得意義。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長期被這種急功近利的、短視的、浮躁的教育價值觀左右著,不少家長骨子里依然認為現在的教育雖然孩子“苦”一點,但對于提高學生的成績還是“有效”的,他們沒有從“體系”、從完整“教育生態”的視野去思考學習與升學問題的習慣,一些家長在這個問題上處于“群體低智商”狀態,從而墮入應試教育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事實上,國家“雙減”政策的落地,最大的障礙就來自家長陳舊的教育觀念,國家“雙減”政策落地的路依然漫長。從谷愛凌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會激發出多大的學習與成長潛力!這不正是家庭教育應有的常識嗎?
第三,超越“賞識教育”與“吃苦教育”的糾結。賞識教育包括了鼓勵、贊揚、接納、快樂、興趣培養等價值取向。吃苦教育包含了嚴苛教育,懲罰教育,挫折教育等價值取向。有人說賞識教育,興趣教育是嬌慣孩子的教育,我們需要一種吃苦的教育和更嚴苛的教育,這種觀點有深厚的文化傳統。吃苦的教育重視規則,重視嚴格的要求和個人意志的培養,有其獨特的教育價值。賞識教育和培養興趣的教育,重視學習過程中積極的情感體驗,通過學習行為的陽性強化和人文關懷來促進認知過程與成就動機的提高,這同樣有其獨特的教育價值。賞識教育與吃苦耐勞的教育并不沖突,受到賞識,體驗到學習過程中的樂趣,孩子更愿意付出,更能吃苦,這就是“痛并快樂”的哲學含義。
一些家長不自覺地把這兩者對立起來,一說到吃苦的教育,就嚴苛刻板,不容忍過錯,極度追求完美,把學習和成長的過程搞得苦不堪言還蠻有道理,事實上這正是很多孩子在成長到一定階段后缺少可持續發展動力甚至厭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從谷愛凌的家庭教育中,我們看到她的母親對孩子既有嚴格要求,精心指導,刻苦訓練的一面;也有不斷鼓勵,引導和培養孩子的興趣,讓孩子感受成長歡樂的一面,這不正是家庭教育應有的邏輯嗎?
第四,家庭教育是個性化的教育,它需要探索與創新,而不是簡單復制別人的經驗。有人說,呀!谷愛凌天賦超群,父母是高學歷、高技術專業人才,家庭教育資源豐富,我們哪兒學得了?其實我們不必自卑,也不必仰視,谷愛凌母親的教育理念也不都是完美的,比如她相信小學老師說的,“不要糾正孩子的錯別字,不打擊孩子的創造力”,這句話本身就有問題。糾正錯別字和鼓勵創造性是沖突的嗎?改正錯字本身就是一個犯錯、試錯、從而逐漸正確的學習過程呀。總之,對別人的育兒觀,我們也要有一種批判性思維的態度。
不管什么樣的家庭背景,不管家長什么學歷水平,也不管家庭收入多少,我們做到以下兩點,就是合格的父母,甚至卓越的父母。
首先,父母需要終身學習,自我成長,把自己的學識、智慧、上進心、樂觀態度、規則意識、法治精神、公共精神、善待他人的品格融入自己的心中,這就具備了最深厚的家庭教育資源,家庭教育的過程,首先就是父母“自我修煉”的過程。
其次,認識孩子,了解孩子,無需攀比。家庭教育只能因孩子而宜,激勵而不是強制,指引而不是教導,示范而不是說教,創新而不是守舊…… 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天性,都是一顆獨立的、充滿希望的種子。家長只能因勢利導,有差異地、個性化地追求全面發展。只要我們給孩子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教育條件,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充分發揮了孩子的潛能,不斷在“試錯”的過程中改進自己的教育方法,我們就是一個合格的父母。事實上,很多弱勢家庭孩子成長的經驗也表明了這一點,這些家庭經濟并不富裕,父母沒什么優越的“背景”,但他們心地善良,勤勞樸實,既對孩子抱著積極的期待又不帶著望子成龍的心態一味施加壓力,結果孩子獲得了良好的發展。不同背景的家庭教育經驗告訴我們,父母都可以成為“教育家”,這是天下父母應有的浪漫情懷。
谷愛凌的成長展現了全面發展與優異成績的和諧統一,她沒有因運動訓練而“耽誤”學習;同時,她的成長也體現了中美教育的交融和影響,是一個有教育意義的范本。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功利性太強,目光短淺、急功近利、排名升學、出人頭地、光宗耀祖、打敗競爭對手…… 成了很多家庭教育的終極追求,家庭教育的“格局”實在太小。教育當然有“功利”的一面,但因為功利的追求而讓教育失去人文精神;為了短期利益,犧牲孩子的長遠發展,那就是教育的短視與無知。
我們教育觀念仍未擺脫蒙昧狀態,還需要“文化啟蒙”,更需要“詩和遠方”。
注:文章部分內容已在《環球時報》發表。
作者:四川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游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