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網
        法治文化研究會

        從派出所角度談社會治理向“深耕善治”轉型的思考

        來源: 峨邊縣公安局 作者:王界權 發布時間:2023-07-07 10:38:51

        省公安廳部署了實施為期三年的“深耕計劃”,提出“深耕計劃”的主攻方向是公安機關社會治理,推動派出所工作從“以打為主”向“以防為先”轉變、從“防范發案”向“防控風險”延伸,實現“微事不出網格、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鎮街”。基層派出所作為推動落實戰略部署的最前沿,如何把“深耕善治”的戰略要求落到實處,推進社會治理從“控事穩局”向“深耕善治”有效轉型,不斷助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是當前基層公安改革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五渡鎮轄區的深耕背景

        巍巍小涼山,滔滔大渡河。茶馬古道上的隱世小鎮--五渡鎮,望山親水,扼峨邊“東大門”,守川滇旅游大通道峨邊第一站,因境內有桃花渡、打漁渡、漁樵渡、銅河渡、柏溪渡五個渡口而由來。五渡小鎮離縣城35公里,毗鄰成昆鐵路、成昆復線,大渡河穿境而過,與沫若故里沙灣區隔河相望,與沐川縣茨竹鄉接壤,屬成都2小時旅游目的地。五渡派出所在編民警5人,輔警5人,一村一輔警13人,共轄一鎮一鄉,轄區面積358平方公里,轄12個建制村、1個社區,68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1.3萬余人,境內自然風光優美,人文底蘊豐厚,素有“山水鄉里、生態畫廊”的美譽。

        二、當前基層社會治理面臨的困難及原因分析

        (一)管控理念傳統,導致人員預警難。目前形勢下,基層公安派出所非社區警務工作較多,社區工作難以深入,進社區也僅是浮于表面問問、看看、查查,尤其是對重點上訪人員的管控預警工作,還是停留在社區民警上門入戶走訪調查、物建信息員了解情況的傳統管控模式上,過多依賴基層村組,不能掌握深層次的情報信息,形成進不去、摸不清的局面,一旦涉訪人員上訪,難以做到提前掌握預判,往往形成被涉訪人員牽著鼻子走的被動局面。

        (二)防控手段傳統,導致預防打擊難。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給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但同時,也為流竄團伙作案帶來了極大便利。有的犯罪嫌疑團伙在案發地作案后即乘車逃跑,停留時間短,遺留物證較少;有的駕車作案即來即走,跨地區作案性強;有的則是入住不按規定登記的“黑賓館”,難以查找蹤跡。尤其是一些大范圍、跳躍式、技術作案的流竄性犯罪團伙,其危害極大,案件偵破較難。加之由于大量青壯年勞動力的外流,鄉村“空心化”問題出現,治安防控的主體力量被削弱,當前鄉村的常住人口以老弱婦孺為主,受年齡、文化水平等因素限制,這部分群體的警惕性不強、自防能力較弱。傳統的鄉村治安防控技術手段主要是在鄉村主干道、重點區域、重點路段安裝監控設施,由于農村地區的技防設施普遍缺乏維護,且沒有統一的規劃,導致監控布點覆蓋率較低,難以達到預防和震懾作用,導致預防和打擊侵財案件的難度顯著增加,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治安穩定。

        (三)基層治理弱化,導致矛盾化解難。農村集體經濟薄弱,村級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社會保障水平不高,而且農民自主選擇行為不斷擴展,導致基層村居、部門治理松散,對轄區農民的話語權不大,造成“一管就僵,一放就亂”的局面。一旦涉及到農民自身利益的矛盾,尤其是那些上升到“上訪”層面的矛盾糾紛,基層村居、部門很難化解,而基層村居、部門很難化解的矛盾,往往都是群眾撥打“110”,希望派出所幫助化解,但實際操作來看,派出所職責范圍內也不能穩妥處理化解這些信訪矛盾,一旦化解不了,又會形成新的矛盾。

        (四)便民舉措不強,導致質態成效弱。近年來,上級公安機關做足了“放”字文章,但在“管”和“服”方面,距離目標還存在較大差距,“互聯網+”、樂山微戶政線上體驗、部門信息共享等方面“建、管、用”機制還不夠健全。很多便民服務措施,在實際的落實過程中,由于設施老舊等一些問題,部分便民措施無法真正落實到位,在一窗辦、異地辦、上門辦等服務方面,由于硬件設施未做到及時跟進,存在一定問題,不能完全按照群眾的意愿進行辦理,與群眾的期望有一定差距,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安放管服改革的運行質態,導致群眾體驗感、獲得感較差。

        三、基層派出所在推進社會治理把握的重點

        按照公安部部署,實施新一輪加強派出所工作三年行動計劃,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強化社會風險防控體系建設和公安基層基礎工作,推動維護安全穩定工作向“善治理”轉變的重要舉措。基層派出所作為服務群眾的最前沿,要深刻認識實施開展新一輪加強派出所工作三年行動計劃的重要意義,準確把握工作重點,聚力推進公安工作轉型升級。

        (一)堅持黨的領導。要堅持黨對公安工作的絕對領導,始終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公安工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總體國家安全觀,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做到平常時間能看得出來、關鍵時刻能沖得出來、危急時刻能豁得出來。要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切實履行好黨和人民賦予的捍衛國家政治安全、維護社會安定、保障人民安寧的新時代使命任務,推動更高水平的平安建設,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凝聚起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強大內生動力。

        (二)堅持人民主體。人民性是公安工作的鮮明特征,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社會治理“深耕善治”的最終目標,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社會治理過程中,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站穩人民立場、重視人民主體價值、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緊緊抓住人民群眾反映強烈、事關公安法治發展的突出問題,緊扣社會矛盾的新變化,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發展壯大群防群治力量,促進多元主體共建共享,不斷提高社會治理中的公眾參與度,推動實現政治效果、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三)堅持統籌推進。把社會治理與國家安全治理、公共安全治理通盤謀劃,把平安建設同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等一體化推進。健全社會治理與公共安全治理的領導體制與運行機制,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公安配合、部門聯動、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治理格局,構建權責清晰、良性互動、密切配合的治理共同體,為“深耕善治”奠定體制保障。充分發揮公安機關在社會治理中“牽頭人”“組織者”的作用,爭取黨委、政府支持,從網格融合、人員融入、職能融通方面明確政府職能部門、公安機關、屬地街道(社區)的職責邊界,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政策支持。

        (四)堅持法治理念。在社會治理過程中,強調社會治理的主動性和主導性,改變以往被動應對的“滅火式”治理模式,強調預防為主,標本兼治,構建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并舉的治安防控體系,提高預測預警預防能力,促進矛盾糾紛的源頭預防、前端化解。正確處理好維穩和維權的關系,依法維護群眾正當合法權益,防止對社會矛盾的“不當治理”,摒棄片面強調維穩、社會管制過度的誤區;樹立利益平衡觀念,善于在復雜的利益關系和沖突中尋找平衡點,兼顧各方主體正當利益;強調社會治理的主動性和主導性,改變以往被動應對的“滅火式”治理模式,強調預防為主,標本兼治,構建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并舉的治安防控體系,提高預測預警預防能力,促進矛盾糾紛的源頭預防、前端化解。

        四、推進基層派出所社會治理工作向“深耕善治”轉型的對策建議

        作為基層公安機關,要著力落實“打、防、管、治”各項措施,緊盯社會治理工作中的難點堵點問題,主動對標“打防結合、以防為主、警民互動”的工作機制,激發群防群治原動力,大力發展壯大群防群治工作力量,扎實開展巡邏防控、整治治安亂點等各項工作,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從“控事穩局”向“深耕善治”有效轉型,不斷助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一)協同共治。推動各部門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全面形成“平安共建、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發展共促”的良性發展格局。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發揮“道安辦”等協調、指導、監督、管理、考評等職責職能,健全運行機制,推動各級黨委、政府和職能部門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責任,加大政策保障和財力、物力投入,逐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制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新格局。積極融入市域社會治理體系。充分發揮公安機關在社會治理中“牽頭人”“組織者”的作用,爭取黨委政府支持,推動出臺社會治理工作機制,從網格融合、人員融入、職能融通方面明確政府職能部門、公安機關、屬地村組社區的職責邊界,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政策支持。

        (二)依法施治。法治是現代治理活動中不可逾越的紅線,常態開展掃黑除惡斗爭,嚴打“村霸、鄉痞”等黑惡犯罪,加強對“裸聊、套路貸”等新型電信網絡詐騙的打擊力度;強化對重點區域突出違法犯罪的規律性、策略性研究和打擊;針對傳統盜搶騙,積極推進打擊新機制,實現“小案快偵、盜搶多破、追贓挽損、鏈條打擊”。緊盯新業態新領域,依法開展行業治理;依法加強安全監管,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合法權益,依法打擊非法集資、洗錢、侵權假冒、走私、危害稅收征管、擾亂市場秩序等違法犯罪。依法化解矛盾糾紛。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方式化解矛盾糾紛,暢通群眾利益訴求表達通道,深化“最多訪一次”改革,推進信訪工作的規范化和法治化,引導群眾依法理性表達訴求,努力避免激進化、極端化的利益表達方式;對于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不以目的的正當性否定其手段的違法性,全力營造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

        (三)強基促治。一是筑牢前沿情報網。以創建“楓橋式公安派出所”為契機,立足轄區網格,借助大數據支撐,推動社區民警下沉村組與村組干部、村輔警一同深入到群眾中去,依靠群眾,挖掘基層動態信息;同時大力發展治安積極分子,按一事一獎的方法獲取案事件線索,提高預知預防和應對處置能力,筑牢農村穩定防線。二是構建精準化防控網。以“情指勤輿”一體化實戰為牽引,加強轄區內重點嫌疑人員的研判分析,用后端高質量情報信息精準指導前端防控工作,構建上下貫通、左右協同、三級聯動的一體化作戰體系,實現情報精準、指揮高效,快速反應的目標,全面提升基層派出所預警處置能力。三是建設一體化協作網。在對涉穩重點人動態管控的基礎上,以人為本,進一步深化區域合作,完善重點人常住地、戶籍地、事發地之間情報信息交流共享機制,開展常態化協同管控,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落實“人要走近、活要靠近、心要貼近”措施,提升“一標三實”運行效能,持續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織密區域一體化防控網。

        (四)群防群治。整合“警力、民力”兩大社會主體“源動力”,借智于民、借力于民,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立多元化聯勤聯防隊伍。堅持專門工作與群眾工作相結合的優良傳統,積極探索群防群治工作新方式,加強“德古”、一村一輔警、治安積極分子等群防力量建設,開展“鄰里守望”“商戶聯防”“院戶聯防”工作,建立完善“聯席、聯查、聯防、聯控、聯調、聯動”六聯工作機制,實現社會治安動態精準掌握、快速反應、多方參與。推進最小應急處置單元建設。構建“1分鐘自救、3分鐘互救、5分鐘專業救”應急處置模式;加強對企事業單位內保、保安服務企業安保工作的指導監督,引導支持危化民爆、油氣電力、交通運輸、教育培訓等行業自主建立行業安全標準,轉化形成行業自律;探索建立志愿者等群眾力量市場化工作模式,提高群防群治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積極性和“含金量”。深化平安建設。大力推進“平安單位、平安小區、平安村組”等創建和智能安防單位建設,力爭實現全覆蓋,創建更多的“零發案小區、村組、單位”,持續提升群眾安全感、獲得感和參與度、滿意度。

        責任編輯:楊雪嬌

        新聞總署國登2012-F00075847號· 知識產權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連續出版物刊號 川KXO1-093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 川B2-20191090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川網文【2019】5415-440號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許可證 川字第00217號

        出版物許可證 新出發字第510105010299號 · 川文旅審函【2019】886號 · 川新廣審批準字【2017】335號 · 川法學文研批字【2015】012號 · 川法文批字【2019】009號 · 川新廣批函字【2016】30號

        國家商標局受理第23862702號 · 網絡安全資格認證第23955號 · 省法治文化研究會融媒體中心負責技術、維護和管理

        蜀ICP備18021130號-2 川公網安備 51010402001487號

        本網站(非新聞類)刊發信息不代表主辦單位和本網之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本網刪改·法律顧問: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專家委(何艷律師)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 四 川 法 制 網版權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cszw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腦版 | 移動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碑店市| 青田县| 龙井市| 昭觉县| 黑龙江省| 张家口市| 罗山县| 龙里县| 青河县| 神农架林区| 宝丰县| 萝北县| 沂南县| 建始县| 凭祥市| 肇庆市| 贺州市| 德江县| 玉林市| 昭苏县| 高安市| 阿拉善左旗| 佛教| 疏附县| 盈江县| 沂源县| 化德县| 沧州市| 游戏| 沙河市| 鹤峰县| 宽甸| 永寿县| 东辽县| 桃源县| 得荣县| 北碚区| 平塘县| 多伦县| 大名县| 寻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