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屏山縣人民法院龍華人民法庭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聚焦山區特色,構建“黨委領導、部門參與、群眾融入”訴源治理全覆蓋新體系,推動建立基層共治、組織善治、主體自治鄉村治理新格局。將轄區老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獨特的地域資源特色與傳統法治文化相結合,在傳統法治文化融入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之意,全力打造“君山獬豸”訴源治理共建品牌,矛盾糾紛大量化解在訴前,實現了“三攀升三下降”。即案件調解撤訴率、服判息訴率、自動履行率節節攀升,新收案件數、案件上訴率、進入執行率穩步下降。近年來,年均收案量從400余件下降到300余件,社會綜合治理成效正在逐步顯現。
堅持黨委領導,推動基層共治
“君山獬豸”之黨委政府、村社區基層組織。一是緊跟黨委領導。全面加強黨對法院工作的領導,認真貫徹《中國共產黨政法工作條例》,加強法院工作向黨委匯報力度,院長10余次向縣委和地方黨政匯報,積極爭取縣委和地方黨政支持,將楓橋法庭創建工作納入縣委工作議程,從資金、合作機制、考核機制等方面全面支持楓橋式人民法庭建設。二是延伸訴訟服務。龍華法庭在轄區各村、社區設立訴源治理服務聯絡點,公示訴源治理服務聯絡人及指導法官聯系方式,接受群眾咨詢,開展巡回審判、以案講法等法治宣傳活動。并邀請43個村、社區工作人員擔任訴源治理服務聯絡點負責人,鎮黨委下發文件支持,法庭頒發聘書,將治理服務職能通過43名“編外法官”縱向延伸到矛盾糾紛最末端。三是就地化解糾紛。與各村(社區)簽訂《無訟村(社區)共建協議》,按照目標管理職責,對村、社區中出現的矛盾糾紛,法庭指導訴源治理服務聯絡人入村、社區進行化解;對已經成訟的矛盾糾紛,法庭和訴源治理服務聯絡人同步開展調解,努力實現矛盾糾紛就地發現、就地調處,就地化解。同時,借助訴源治理服務聯絡人協助法庭入村(社區)入戶送達法律文書、現場勘驗等,宣傳訴源治理服務聯絡點便民、惠民的服務形式和宗旨;上半年,訴源治理服務聯絡點通過非訴化解糾紛26起,參與法庭案件調解42件,協助入戶送達法律文書32次,提供、查詢當事人信息22份。
聯動部門參與,強化組織善治
“君山獬豸”之“一庭兩所一辦”、行業協會、主管部門。一是深化庭所聯動。主動融入轄區大調解網格,與鎮司法所、派出所、鎮社會治理和應急管理辦聯合制定了《關于全面建立“一庭兩所一辦”矛盾糾紛聯調機制的意見》形成“1+3”合作機制,著力構建整體聯動、無縫銜接、暢通高效的基層矛盾糾紛調處體系,切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上半年通過“大調解”機制妥善化解了廣告牌墜落傷人疑難案件,最終以調解方式賠償原告147萬元,今年上半年,共化解涉民工工資、家事糾紛等重點矛盾糾紛8件。二是加強產業保護。立足轄區特色產業,聚焦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以法治力量助推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高水平轉化。通過發揮行業組織掌握茶產業發展的信息優勢和人民法庭法律服務的專業優勢,共同為轄區茶葉品牌的樹立和茶產業健康發展貢獻力量。三是注重文旅協同。積極推動司法協作,助力鄉村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結合老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八仙山世界第一立佛在龍華法庭轄區實際,法庭在老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設立訴訟服務中心,與老君山自然保護中心簽訂《屏山縣老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司法協作框架協議》,將環境資源保護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在轄區3A級以上景區等設立巡回審判站點,今年上半年就地指導化解文旅糾紛63件,引導鄉鎮村社規范閑置農房租賃、宅基地流轉等行為,推動休閑農業、民宿旅游等新業態發展。
引導群眾融入,培優主體自治
“君山獬豸”之轄區廣大群眾。矛盾糾紛化解核心在人,龍華法庭大力傳承和弘揚“馬錫五審判方式”,通過法官講法、巡回審判,扎實開展“法官開講”釋法明理活動,培優轄區群眾法治意識。一是定期講法。每月固定一天為法官講法日,結合巡回審判,開展公開庭審、現場答疑、法治宣講對群眾關心關注的問題釋法明理,讓老百姓知法懂法用法。二是以案講法。通過典型案例、示范判決、公開宣判等形式,集中宣傳民法典,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老百姓知曉社會主義法治的積極意義。三是回訪講法。利用下鄉巡回辦案的機會,開展對案件當事人、說事老百姓的回訪說法活動,幫助老百姓徹底解決困擾的法律難題。四是智慧講法。借助轄區黨政微信等智慧工作平臺,不定期發布法律小知識,讓法治理念走進老百姓的心里。法官講法活動開展以來,累計開展智慧說法20余次,以案說法20余次,回訪說法100余次,參與群眾2000余人次。